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调研
小产业大格局 神农茗茶香万里——随州茶叶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 发布时间:2021-08-30 15:31
  • 信息来源:
  • 编辑: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审核: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打印

  

小产业大格局  神农茗茶香万里

——随州茶叶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将随州建设成为优质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农港。在这一战略背景下,茶叶全产业链发展情况得到越来越多关注。市统计局聚焦做强做优茶叶产业,围绕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和出口等环节,开展了一次全产业链专题调研。

一、主要优势

随州市拥有茶园12万亩左右,绝大部分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2020年末我市实际经营的茶园面积9.2万亩,其中本年采摘8.8万亩,全年干毛茶产量3752吨左右。品种以绿茶为主,占总产量的98%,辅以少量红茶、白茶、黄茶和黑茶。

(一)种植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圣陆羽的《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史料显示,茶叶的发现与神农密不可分。随州作为炎帝神农故里,茶叶文明悠久深远,发展茶叶产业具有独特优势。

(二)自然条件优良。随州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南耸大洪山,北靠桐柏山,年均气温12℃-22℃,年降水量994.6毫米,植被以松树、栎树为主,土壤土质疏松,渗透性好。尤其随南随北山区,山高雾多,气候凉爽,植被丰富,土壤肥沃,是优质绿茶的理想产地,生产的茶叶品质优良。长久以来形成了以紧挨大洪山山脉、桐柏山山脉和大别山余脉分布的随北草店镇、随南洪山镇、随中何店镇和随东武胜关镇为重点的规模化生产基地。我市属于全省五大茶叶产区之一的鄂中大洪山茶区,是名优茶和出口茶的重要产区。

(三)产业初具规模。我市现有茶叶经营主体150余家,其中茶叶合作社48家,茶叶加工企业20家,茶叶加工、流通环节从业人数2500余人,茶农23600余人国家级示范社1家(随州芽茶专业合作社)省级龙头企业2家(随州神农茶业有限公司、湖北中兴食品有限公司)。云峰山万亩茶园风景区已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湖北休闲农业示范点,2020年接待游客11.2万人次,旅游收入1600多万元。

(四)出口优势明显。湖北省在全国茶叶出口中位列第五,而随州茶叶出口在全省小有名气,2014年至2018年五年间,出口稳居全省第一2019年、2020年居全省第二。出口产品以绿茶为主,主要销往西非和中东。在以湖北中兴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出口企业的积极贡献下,2020年末以1%的茶叶产量,贡献了全省14%的茶叶出口额,被省委应勇书记誉为“大洪山现象”。

二、存在问题

尽管随州茶叶产业发展至今已经初具规模,外贸出口在全省占有一席之地,但茶叶产业发展尚有诸多不足。

(一)生产散而乱,品牌名气不高。我市茶叶知名品牌有20余个,结合地域特色命名的有“大洪山”绿茶、“曾侯银剑茶”、“车云山毛尖”、“杨林沟白茶”,结合炎帝神农文化命名的有“神农红”、“炎帝红”等红茶系列、“神农有机茶”等。但是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品牌几乎没有我市茶叶发展无明确的主管部门,对比恩施宣传推广恩施玉露”上不遗余力孝感推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融合茶文化、孝文化的“孝感红”品牌等,我市在茶叶产业整体发展规划以及政策扶持方面已显落后之势。同时,由于缺乏有力监管,茶叶品控也容易出现问题。如2016年棋盘山茶厂因农药残留检测不合格导致出口受阻,对企业造成较大影响。再如正宗的“车云山毛尖”品质可与“恩施玉露”媲美,但车云山附近茶园散户众多,基本上是自采自制,小作坊生产,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和经营管理,成品质量参差不齐,又都用“车云山”这一品牌,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一定程度上影响品牌美誉度。

(二)出口占比降,发展前景堪忧。我市茶叶产业的比较优势体现在茶叶出口上,但从近年出口数据看,优势地位已岌岌可危。2014年至2018年,我市茶叶出口稳居全省第一2019年开始襄阳市后来居上,反超成为全省第一,我市居全省第二。从占比看,随州市茶叶出口在全省比重最高峰时达到54.5%,而2020年底仅13.9%。反观襄阳,2018-2020年三年间,出口额占比从3.0%快速提升到42.1%。2021年1-4月出口数据更不乐观,随州市实现茶叶出口额149万美元,同期襄阳市、黄冈市、宜昌市的出口额分别是1990万、381万495万美元,随州被挤出三甲,下降趋势令人担忧。今年要实现4000万美元的出口额,继续保持全省领先的优势地位,难度非常大。

(三)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较少。从茶叶产业情况看,我市不少茶叶经营户停留在种植采摘环节,大量种植茶农以卖鲜叶为主。如广水市吴店镇唐畈村,茶叶产业是村里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2000亩,因为电力、交通等问题,没有建立规模加工厂,茶农主要将鲜叶售卖到临近的河南信阳,亩收益在2000元左右,年收益400万元。在茶叶深加工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湖北中兴食品有限公司,涉及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出口等环节,但没有衍生产品,一亩的收益能达到5000元左右。一二三产业融合做得好的是神农茶业有限公司,集种植、加工、销售、出口、休闲农业为一体,但仍是以传统的休闲采摘项目为主,经济效益和带动效应有限。

(四)家族作坊式,技能人才匮乏。一是家族经营为主。我市有相当一部分茶企还处于家族式传统经营模式,如杨林沟白茶两个兄弟子承父业,车云山茶厂由兄弟姐妹四人共同经营。这种模式使得茶企老板容易守旧而不思新,缺乏产业发展大格局,缺乏推陈出新创新力。茶叶包装、经营模式比较传统,茶叶产品比较单一。二是小加工坊较多。我市茶叶加工经营主体虽多,但大部分都是家庭作坊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量和质量无法保证。多数茶场只加工一季春茶,缺乏夏秋茶生产能力,大量的夏秋鲜叶浪费,产业化程度较低。三是高端人才缺乏。缺少管理和技术人才。目前很多企业只能做春季名优茶,季节性强,一年有半数时间需要用高薪养闲的方式留住好的制茶师和管理人员,即便如此高端人才流动仍然较大,企业人力成本较高。

三、对策建议

(一)做强做优茶叶产业。一是优化品种。当前全国全省茶园种植总体产能过剩,应合理控制茶园面积增长,在改造提升和优化区域布局中发力。科学规划分批进行品种改良换代,延长茶叶收获期,提升茶叶品质。如像杨林沟茶场进白茶、黄茶等品种后,茶叶收获期拉长,既改善茶叶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也缓解盛产期聘请采摘工人的人工成本压力。二是合理布局。借“被全域纳入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之东风,用整体推进农产品产业发展大格局思路合理布局茶叶物流仓储链,为茶叶产业发展打通物流存储堵点,实现渠道利用最大化。三是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推动茶叶深加工,开发茶类吃食,如茶月饼、茶糕点、抹茶冰淇淋、茶饮料等。开发茶类生活用品,如茶枕头、茶化妆品等。让茶叶产业实现单项转多项,低收益变高收益的突破式发展。深入挖掘神农文化内涵,建设文化体验馆,打造炎帝与茶叶的渊源饮茶方式历史演变、茶文化于一体的茶叶历史文化沉浸式体验馆放大其独特性、稀缺性,随州的茶叶美名搭上文化的快船。

(二)稳住产品出口优势。在以随州中兴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随州茶叶出口企业蹚出的“无中生有、有中生优”的发展新路上再下功夫,力争将随州茶叶出口的“大洪山现象”发扬光大一是出台支持政策。健全外贸出口制度,优化服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考虑茶业产业长远发展,建议茶叶出口政策参照香菇十条政策,进一步稳定企业出口信心,支持培育茶产业积聚更多出口主体。二是建立共享机制。在茶企间建立共享机制,让当前尚不具备夏秋茶生产能力、但具有相当种植规模的企业比如杨林沟茶场,与中兴食品有限公司这样的外贸出口业务成熟企业合作,为其提供茶叶制作原料,既提升夏秋茶产能,也提升机械设备利用率,实现双赢。三是拓展市场份额。用区域整体推进策略,借鉴中兴食品有限公司开拓海外市场的模式,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的茶叶进口大国拓展新市场。

(三)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一是铸就大品牌。结合随州历史文化底蕴,围绕“神农”文化,打造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体推进,整体布局,打造有内涵的品牌、设计有颜值的包装、制作有品质的商品。扭转随州茶叶品牌多而不精的现状,举全市之力用一个品牌打天下。二是把好质量关。加强市场监督,整治滥用品牌、以次充好的市场乱象。建立“从茶园到茶杯”的可追溯质量控制体系,统筹布局标准化加工厂,鲜叶就近加工提升成品质量,为树立品牌良好美誉度打好质量基础。三是扩大影响力。探索制作茶叶宣传片,传承传统手工艺。以神农为引,深研究、细琢磨,将古法制茶工艺全过程,即茶叶种植、采摘、做青、揉捻、焙火、冲泡等细节制作成唯美古朴的视频,线上线下同步宣传茶文化,放大宣传效应同时,积极参与省、国家乃至国际的茶叶评比、博览会等交流活动,扩大知名度。(随州市统计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