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随州要闻
专家学者热议“炎帝文化、曾随文化与长江文明” 炎帝开启的生产协作型文明成为华夏文明发展的主线
  • 发布时间:2025-05-12 09:08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5月10日,“炎帝文化、曾随文化与长江文明”高端对话在武汉举办,来自文史学界、社科理论界、文博考古界等各方专家学者,围绕炎帝文化、曾随文化、青铜文明、长江文明的内涵与价值,阐述进一步保护传承弘扬炎帝文化、曾随文化、荆楚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
  新华社湖北分社分党组书记、社长惠小勇,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徐艳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北大学教授何晓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罗栋梁等参加活动。
  此次高端对话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主旨演讲,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发表主题为《功垂华夏 德润万方》的主旨演讲,长江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玉堂以《炎帝神农的功绩与长江文明的创举》为题作主旨演讲,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聚焦《金道锡行: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交流融合》作主旨演讲,著名作家、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刘醒龙以《文学与考古》为题发表演讲。第二阶段为圆桌对话,郦波、方勤与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易德生一起围绕“青铜文明是长江文明的特使”展开讨论。
  郦波从与随州有关的诗词和代表人物开讲,细数了李白、欧阳修、温庭筠、刘长卿等与随州的故事,特别提到随州是李白最得意的地方,结识了元丹丘、胡紫阳等,才有了后来的“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还有欧阳修“画荻学书”的故事等。
  在郦波看来,随州最重要的两张文化名片是“炎帝神农故里”和“中国编钟之乡”。他表示,炎帝神农开创了农耕文明,开启了生产协作型文明,成为华夏文明发展的主线,因其具有强大的融合和同化作用,得以让今日之中国拥抱人类命运共同体,酝酿德润万方的东方文明。而随州曾侯乙编钟代表了青铜文明铸造工艺的巅峰,代表着音乐科技的巅峰,也代表着礼乐文明的巅峰,成为科技与文明共生的最高典范。
  刘玉堂从炎帝神农的八大功绩,讲述了炎帝文化对长江文明发展的奠基作用,特别提出长江流域一直是稻作文明的发源地,足可供养天下。方勤从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出土的冶炼铜为出发点,追溯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曙光,进一步阐释后石家河时期玉文化的广泛传播。刘醒龙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仁义、仁爱,对当下考古热进行了阐述。
  对于青铜文明在长江文明中的作用,郦波认为,青铜文明是长江文明最为突出的代表,是轴心时代思想呈现的载体,也是薪火相传的历史符号,传递着和合的理念。方勤认为,青铜文明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挑战、一个浪潮、一个高峰。在历史上我们成功迎接了青铜制造技艺的挑战和飞跃,才为如今璀璨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易德生表示,青铜文明是长江文明高科技的代表,推动着技术、人才、文化的交流。
  最后,郦波表示,文明相传最重要的是薪火相传,文化工作者要像“萤火虫”一样,让文物、文字走近大众,让博物馆的文物、广袤大地上的古迹、古籍中的文字真正“活”起来,点亮每一代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要讲好每一件青铜器的文化故事,让它变成一只“萤火虫”,合起来就能形成华夏民族的精神火炬。
  方勤表示,当下,仍需通过多学科的研究、高科技的应用,进一步揭示文物所承载的科技、历史、人文等信息,持续把长江文明研究好、传承好。
  本次高端对话由新华社湖北分社、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主办,随州市融媒体中心、随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随州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中心协办。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