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随州要闻
脱贫攻坚,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地级随州市成立20周年系列述评之七
  • 发布时间:2020-06-30 09:12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涂小丽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这一郑重承诺,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凝心聚力。
  全面小康社会,老乡一个都不能少!地级随州市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的新部署,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政治问题、发展问题和民生问题,将脱贫攻坚作为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务,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强力推进。到2019年底,全市累计实现17.8万贫困人口脱贫,12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3%。
  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在随州大地上徐徐展开,宏伟的小康梦在这片土地正逐步变为现实。
    脱贫攻坚精准为先
  2000年,地级随州市成立。当时正是中央扶贫政策在由以“面”为主的开发式扶贫阶段向“面、点结合”的多维扶贫阶段发生转变。
  2001年以来,我市在积极向上争取扶贫开发资金的同时,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多方筹措资金以加大扶贫投入,贫困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显著改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工作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粗放式扶贫向精准扶贫转变,我国的脱贫攻坚进入新阶段。
  精准扶贫怎样才能做到“一个都不能少”?我市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一系列问题,先后出台了《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建立了脱贫攻坚的制度体系,包括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动员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制度保障。
  市委主要领导亲自领衔扶贫攻坚改革课题,建立了“党委集体领导、常委分工负责、四大家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并广泛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参与,建立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脱贫攻坚,精准为先。我市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以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工匠”精神与“绣花”功夫来抓细抓实脱贫攻坚,一村一村地精准施策、一户一户地对症下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各个击破。
    产业扶贫固本强基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培育产业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作为农业大市,我市产业特色优势明显——随州香菇四海闻名、随州香稻奋起直追、果蔬茶种植方兴未艾……
  如何把这些特色产业优势转化成贫困人群致富的“金钥匙”?
  我市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下足“绣花”功夫,走出一条可持续的产业扶贫、精准脱贫之路。
  立足特色产业优势,确定食用菌、优质粮油种植业、果蔬茶种植业、光伏发电、乡村旅游业等脱贫主导产业,建立龙头带动、入股分红、租赁返聘、资产收益、奖补到户、能人引领、转移就业、旅游带动、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十大产业扶贫模式;
  通过“龙头企业+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金融机构+贫困户”等方式,指导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随州香菇”“随州香稻”等特色优势品牌农业,发展“随州香菇”2.2亿袋,辐射带动4.4万贫困户增收,发展“随州香稻”5万亩,新增带动3200户贫困户增收;
  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问题,按照“电商+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发展订单生产,共建设镇村电商网点770个;
  乡村旅游业带动15个镇办、20个贫困村,发展农家乐1200家,农民直接就业1万人、间接就业2万人;
  在全省率先实施光伏扶贫,累计投资6.3亿元,建成光伏扶贫项目899个,装机规模116兆瓦,惠及2.32万贫困户,为贫困户增收脱贫、贫困村基础设施提升,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截至目前,我市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比率78.9%,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际带动贫困户比率87.9%。全市共有164家农业龙头企业、1260家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参与精准扶贫,实现每个村都有1个以上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带动,贫困村经营主体覆盖率达到100%。
  创新脱贫模式和机制,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更多“活水”,正让贫困群众的脱贫梦想一步步成为了现实。
    政策惠民浸润民心
  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脱贫攻坚的价值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惠民政策,切实改善了基层贫困群众的生活面貌,让扶贫工作扶到贫困群众的心坎儿上。
  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全市小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100%,初中生入学率100%,确保了贫困家庭适龄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统筹资金,落实各类扶贫资助政策,力争做到一个都不漏、一个都不少。2018年至2020年6月,共发放15135.503万元资助金,资助174356人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贫困家庭学生获得教育资助比率为100%,贫困家庭“两后生”参加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比率为100%,参加中、高等职业教育雨露计划覆盖率为100%。
  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政策。截至2020年5月底,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参保缴费、信息录入、身份标识达到100%。2020年1-5月,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住院县域内、政策范围内综合报销比达到90.4%;大病、特殊慢性病门诊县域内、政策范围内综合报销比达到86%。
  全面落实住房和安全饮水政策。建立“市级组织推动、县级责任主体、镇级具体负责、村级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全市建立了一张任务表、一张作战图、一本危房对象花名册,实行销号管理,完成一户销号一户,累计改造危房3.8万余户,发放补助资金3.6亿元。采取整村实施管网延伸、单户打井等方式,有效解决了4万余贫困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通过再三排查、巩固提升,实现了18.5万人住房和安全饮水政策落实无遗漏。 
  全面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十三五”时期,我市全面完成17642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搬迁入住率达100%,拆旧率达100%,复垦土地1142.8亩。制定了《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实施方案》,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为有需求易迁户配套菜园7868畦、鸡舍猪圈1107个,6户以上集中安置点已配套工具房和公共用房297个。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扶工作,实现就业带动3022人,产业带动11673人,兜底保障4321人,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目标。
  加强民政社会救助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救助范围。截至2020年5月底,全市贫困人口中有3.06万人纳入了农村低保,1.26万人纳入了农村特困,0.41万人纳入了“三留守”关爱,0.91万人纳入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范围,0.95万人纳入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范围。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我市正在进一步压紧压实攻坚责任,坚持“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坚持分类施策,全面排查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特殊问题。严把脱贫退出标准关、程序关、质量关、群众认账关,在确保完成剩余6040名贫困人口脱贫任务的同时,全面巩固脱贫成果,坚决高质量打赢随州脱贫攻坚战。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