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随州市科技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省科技工作会议部署,锚定目标,争先进位,加压奋进,突出实施“五大工程”行动,全力确保上半年任务“双过半”,为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
1.统筹推动实施科创生态优化工程。大力实施流域综合治理行动,围绕强县工程开展“科技特派员助力强县工程集中服务月”活动,推动科技下乡惠农,着力解决技术难题;指导曾都、广水持续推进创新型县(区)建创,实现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以市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名义印发《随州市科技体制改革攻坚实施方案》,深化科技领域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全面落实“科创十条”新政,兑现2022年度市本级财政科技奖励资金630万元,激励百余家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组织开展2023年科技活动周,在全市范围举办科技成果展、科研机构开放、科普“五进”等系列活动,充分展现科学技术重要作用,持续激发创新发展磅礴力量。积极承接“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审批事项,主动加强与教育、公安等部门的联动协调、信息互通共享,确保在规定日期顺利开展该项业务。打造“科技筑梦”科创品牌,讲好讲活随州科技创新故事,营造“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浓厚氛围。
2.大力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启动实施全市服务高企“春晓行动”,认真贯彻落实《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联合省高促会、市税务局等单位,深入企业开展摸底调研和一对一跟踪服务,实行“一企一策”辅导方式,解决企业在费用归集、专利申报、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短板问题,指导企业完善认定条件。聚焦科创企业发展生命周期创新需求,联合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企业培育服务联动机制,制定了《随州市规上企业发明专利“清零”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以规上企业为重点建立知识产权服务“绿色”通道,深挖“高企培育富矿”。实施高企奖励“免审即享”,对2022年度认定的86家高企兑现财政奖励545万元。截至目前,我市高企申报注册107家,预计全年申报1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509家,提前完成全年任务。一季度我市实现高新产业增加值51.17亿元,同期增速13.1%,位居全省市州第二,迈入第一方阵,占GDP的比重17.18%,创历史新高。
3.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聚焦柔性引才,深化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新一轮合作,泰晶科技人才团队荣获A类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实现我市科创团队“零突破”。开展“随愿之城•聚才之州”高校行活动,引聚高层次人才来随创新创业。推荐金龙集团饶金才、科迪雅叶先科、犇星新材料戴百雄等3名企业家申报国家级科技创业领军人才项目,目前2名企业家已成功进入科技部答辩冲刺环节。推荐与茂盛生物合作的武汉轻工大学副教授秦振华等7人作为2023年省级科技专员项目备选人,目前6家公司荣获湖北省科技专员专项资金共300万元左右。组织申报2023年科技成果转化补贴项目,激发企业成果转化活力。参与举办成果转化“轻骑兵行动”襄阳都市圈专场活动,楚胜汽车与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就“危化品应急救援车数字化控制系统”项目现场签约。深入企业调研摸底,了解企业科技成果状况,茂盛生物联合武汉轻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8所院校企业共同开展的“焦化废气收集治理装备的开发与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科技成果,顺利通过专家组鉴定,技术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6.18亿元。
4.加快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工程。聚焦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应急装备、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领域,支持优势创新链企业积极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专项,共有15家企业获批立项,立项资金预计达到900万元。围绕新能源、北斗导航等领域加强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泰晶科技牵头联合武汉大学、华大北斗等单位组建北斗导航高精度时钟器件创新联合体,聚集产业链优势创新资源研发并获批立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组织13家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和3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绩效评价,其中湖北省应急产业技术研究院获评全省研究院绩效评价良好等次,湖北茂盛生物有限公司获批全省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优秀等次。组织参加全省乡村振兴实用技术大赛,我市4个项目从全省10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入围前100复赛项目,其中金悦农产品公司的“甘薯精深加工与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进入鄂中赛8强。支持科迪雅招引四川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专家团队,联合搭建新能源前驱材料技术研发平台。协同开展“锂电池709正极水性粘接剂”研发,项目达产后年新增销售收入20亿元,年新增利润2.7亿元。
5.全力实施科技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工程。聚焦“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建设,推动专用汽车智能网联技术研发,试点推广赋能专汽产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已选定10余款车型对接20余家有意愿企业开展试点推广工作,其中绿化喷洒车、消防车已进入装机调试阶段,危化品运输车已具备智能化演示功能,高空作业车、抑尘车等车型正积极对接推进智能网联模块升级测试试点。支持随县在武汉光谷购建6000平米科创飞地,成立随县高新技术产业武汉服务中心,拿出18名高层次人才专项编制,实行“公聘民用”用人模式,拨付企业每人6万-8万元引才补贴,加快科技人才等创新资源赋能石材等传统建筑领域智能化、场景化、智慧化转型。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全社会研发投入偏低。随州R&D经费投入强度为1.01%,不足全省平均水平2.32%的一半。二是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力度不够。省级以上高水平研发平台数量偏少,省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占全省比例低于5%。三是科技人才队伍紧缺。我市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仅为23人,占比0.23%。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1.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体系指标,着力完善科技支撑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围绕培育光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2.锚定目标确保完成任务。推进高企和科小培育三年行动方案落地落实,畅通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渠道。力争全年申报高企120家,总数突破24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500家;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5亿元,转化应用科技成果30项。
3.推进强县工程加快实施。组织申报省级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基地、“星创天地”,持续推进创新型县(区)建设,引导科技人才、资源和服务向县域一线集聚。
4.做好科创项目推进工作。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壮大科创企业规模,跟进犇星硅碳负极材料、光电产业园、科迪雅电池正极粘接剂等项目,确保稳步推进,尽快完成项目研发与产业化。
5.柔性引聚产业创新人才。深化市校合作战略,积极推动培育与布局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精准对接省内外高校科技成果与科研项目,用好“炎帝人才”计划,继续实施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等柔性引才项目,助力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