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我市召开2023年全国科普日新闻发布会(视频)
  • 发布时间:2023-09-13 09:05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罗皓月
  • 审核:陈刚
打印

9月12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2023年全国科普日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科普工作开展和近期相关系列活动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袁绪军主持发布会


全国科普日和我市科普工作有关情况

市科协主席 李霜

2023年全国科普日主题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随州市全国科普日活动将于9月17日-23日在各地集中开展。

坚持抓好重点科普工程建设

强化硬件体系建设。推进科技馆体系建设,广水科技馆计划元旦对社会公众开放,随州市科技馆主体建设已经竣工,将建设中国首个原创型交互科技馆;强化软件体系建设。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围绕人民需求,在传统媒体开辟科普专栏,撰写科普文章1000余篇;与新媒体合作互动,在媒体平台推送系列科普短视频;强化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常规科普和应急科普的协同机制。

坚持抓好重点人群科普教育

常年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会,组织青少年参加科学调查体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组织农民群体农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育高素质农业人才。提高城镇劳动者群体职业素质,加强技能培训。针对老年人群体科普开展反电信诈骗、安全自救、健康养生、运用智能技术等科普活动。将科学素养知识纳入市委党校教学内容,提高干部科学决策能力。

坚持抓好“三个一公里”的落实

完善“最先一公里”的顶层设计,市、县两级成立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科学素质实施方案》,构建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创新“最后一公里”的实践结合,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将科普融入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融入公园、景区、纪念馆等公共场所。开拓“最后一公里”的有效形式,将科普融入线上线下科普报告、技能培训、科普研学等多种活动方式,融入科技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各种纪念日等科普宣传活动。


答记者问

1、请问今年我市全国科普日活动有哪些亮点?

市科协秘书长 赵权

形式多样。主要有科学互动体验、科技创新成果展示、科普作品创作、科普知识讲解、科普研学游、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大型学术报告会、产业论坛等各种科普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将多种形式的主题科普活动贯穿全年。

内容丰富。围绕卫生健康、食品安全、应急避险、气象知识等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推动科普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涵盖学会、学校、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联合行动及青少年科普、农技协科普、“云上科普日”等专项行动。

突出互动。9月17日-23日全国科普日期间,各地将开展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随州市暨随县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将于9月20日在我市艾草小镇新街镇举行,曾都区主场活动将于同日在东关学校举行,广水市主场活动将于9月22日在印台广场举行。除主场活动外,在随的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如市博物馆每周二至周日、市规划展览馆每周二至周六、随县香菇博览馆每周一至周五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另外,还组建了科技馆联盟,广水市科技馆(老馆)免费开放,曾都区科普大篷车9月一个月的时间在全区中小学、社区、乡镇巡展。

2、请问应急管理部门近期会开展哪些活动?

市应急管理局三级调研员 刘涛

推进基层减灾能力建设。组织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村)创建工作,切实提升全市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应急自救技能。目前全市共创建省级综合减灾示范村(社区)20个,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村(社区)5个,争取综合减灾体系建设补助资金170万元。

广泛开展群众性宣传活动。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科协广泛组织公众应急科普宣教活动。组织开展“5.12”防灾减灾宣传周、安全生产月等主题宣传活动,宣传普及洪涝、地震、风雹、火灾等应急安全知识。

深入开展安全宣传“五进”活动。制定印发《随州市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实施方案》,深入全市企业、学校、农村、社区、家庭开展安全宣传和应急科普,推动形成“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良好格局。

不断提升应急科普能力。加强应急新媒体科普平台建设,充分利用随州主流媒体资源,拓展应急科普宣传渠道,广泛开展应急管理科普宣传。三年来通过“随州应急管理”累计刊发应急科普文章1800余篇,累计转发阅读60余万人次。

3、请问气象部门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市气象局局长 雷涛

科普阵地多样化。建好部门科普阵地,在现有2个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基础上,建设柳林 “8.12”特大暴雨特色教育基地,力争将大洪山气象公园打造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在地方科技场馆中开展气象科普功能区建设。推动气象科普示范校园建设。净明小学成功创建国家气象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荣获2项国家级气象科普荣誉。

科普产品数字化。依托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开展数字化科普。拍摄《造化钟灵秀》,《神奇的泡泡青》、《冰花与樱花的浪漫邂逅》等科普视频, 2022年共发布短视频60余个,播放量累计160万余次;《樱花与冰花的浪漫邂逅》荣获评省科技厅优秀科普短视频。

科普队伍社会化。建成服务基层的专家、服务公众的讲解员、服务活动的志愿者“三专”科普队伍体系。编写了20余种科普手册和书籍, 5项作品获省应急厅、省气象学会二等奖。

科技资源科普化。打造大洪山气象科普研学基地,研发气象科普研学课程,举办气象科普研学主题交流活动,将气象科普转化为气象主题研学游产业项目,实现气象部门公益科普和湖北文旅集团经济增收双赢的“大洪山”模式。

下一步,气象部门将扎实推进全省全域气象科普试点工作,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不断提升全社会自然灾害防范水平和应急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