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随州市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的举措成效新闻发布会
  • 发布时间:2018-06-29 09:23
  • 信息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编辑:广水市人民政府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嘉宾

   主题:随州市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的举措成效新闻发布会

   时间:6月28日下午

   摘要:6月28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随州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的举措成效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蒋星华;随州市经信委主任徐光喜;随州市外事侨务旅游局局长曾云峰;随州市农业局局长徐锋介绍了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参加媒体:新华网、湖北日报、湖北卫视等30余家中央、省级媒体及随州主要媒体。


    文字实录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张修富:
  各位记者朋友:下午好!
  近年来,随州市结合自身实际和条件,走特色发展的道路,专用汽车、炎帝神农故里、香菇等品牌在国内外都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在促进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此,今天举行的“牢记殷殷嘱托 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重大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八场,聚焦随州市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的举措成效。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领导和嘉宾是: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蒋星华;随州市经信委主任徐光喜;随州市外事侨务旅游局局长曾云峰;随州市农业局局长徐锋;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孙江涛。
  下面,请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蒋星华同志介绍随州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的有关情况。
  

    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蒋星华:
  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感谢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下面,我就随州市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有关情况,向大家作以介绍。
  近年来,随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认真贯彻执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在“五个聚焦”上下功夫,取得明显成效。
  一、聚焦特色突破,明晰主攻方向
  对标党的十九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的新战略新部署新要求,坚持“产业兴市、质量强市、创新活市、生态立市”,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奋力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的决定》,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主攻方向、凝聚广泛共识。按照省委、省政府“一主两副多极”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并启动实施 “五千工程”,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打造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千亿元产业、农产品加工千亿元产业,推出千个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培育千家规模企业,培养千名企业家。
  二、聚焦质量效益,夯实产业支撑
  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促进存量变革、增量壮大,推动特色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质量优势。一方面,做强“三极支撑”。就是夯实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生态文化旅游三大特色产业支撑,培育一批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在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上,注重引导专汽向“精专特高”方向发展,着力推进技术改造、智能制造,铸就更多的“单打冠军”,加快建设国家应急产业基地,擦亮“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品牌。截至目前,我市专用汽车关联企业110多家,其中专汽资质企业40家,专用车产量占全国近十分之一,40多个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多个产品产销量全国第一。2017年汽车机械产业实现产值360.3亿元,同比增长28.3%,专汽产量首次突破10万台大关、达到11.2万台,同比增长20.4%,为近五年最好水平。今年1至5月,汽车机械产业实现产值139亿元,同比增长15.2%。在农产品加工业上,注重引导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向品质消费、大健康和精细加工等领域发力,按照“1+3+N”产业布局,加快壮大香菇这一优势产业,夯实畜禽、优质稻、茶果菜三个基础产业,打造洪山鸡、吉阳大蒜、泡泡青、马铃薯、优质桃、小龙虾等“N”个地方品牌,擦亮国家农产品生态原产地保护示范区、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等金字招牌。2017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503.2亿元,超过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三分之一。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28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34家。在生态文化旅游业上,以“全域旅游、全业旅游”为统领,以随县和长岗镇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突破口,着力构建以炎帝故里、大洪山、西游记公园等核心景区为龙头、以 A级景区为骨干、以乡村旅游为依托的全域旅游大格局。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积极创建5A景区,现有6家4A景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随县入选湖北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接待游客人次和综合收入快速增长,2017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22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12%。连续10年成功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在2017年央视《魅力中国城》竞演中,随州荣膺全国十佳魅力城市。另一方面,带动“多点突破”。建立“一个行业、一个规划、一个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推进机制,推动新能源、风机制造、晶体材料、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大健康等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2017年,我市新能源发电量22.6亿千瓦时,占全省的29.5%,新能源发电规模居全省市州第一;风机制造业年生产能力超过10亿元,行业税收超过2000万元;泰晶科技首次进入全球行业前十名,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二。
  三、聚焦创新驱动,推进动能转换
  注重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用好人才第一资源、激发创新第一动力,努力让特色产业跑出“加速度”,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一是构建创新平台。建立全国专汽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香菇研究院、核桃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企业创新平台达到114家。二是提升创新能力。鼓励重点企业加大科研投入,5家企业获2017年度省科技奖励。特色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拥有专汽高新技术企业29家、发明专利200多个,6家企业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有中国驰名商标17件,2家企业入选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毅兴智能、重汽华威入选全省首批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三是推动转型升级。滚动实施“百企百亿技改工程”,突出制造业主战场,将114个项目申请纳入2018年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导向计划。今年元至5月,全市完成技改投资41.3亿元,41个亿元以上技改项目有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9%,高于全市工业增速5.6个百分点。全市30多家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智能机器人和设备正走进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加工车间,裕国菇业成为我国香菇行业首个应用机器人进行分拣的企业。四是大力招才引智。实施炎帝人才计划,规划建设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和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高校教师和干部培养基地、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基地、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基地、高校科研院所人才智库基地、高校优质生源基地、高校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旅游度假基地等“一园十基地”,与全国50多家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四、聚焦空间拓展,扩大开放合作
  坚持开放兴市战略不动摇,积极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湖北自贸区建设,构建内外联动、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格局。一是以特色产品出口为重点扩大开放。成功创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出口专用车产业质量安全示范区、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农产品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全市形成以农产品出口为特色,专用汽车及零部件、电子通讯产品出口为支柱,医药化工、传统轻工产品齐足并进,跨境电子商务新兴崛起的“三足鼎立、多元发展”外贸出口格局。农产品出口多年保持全省第一,香菇出口居全国地级市首位,茶叶出口连续4年保持全省首位。品源食品香菇酱产品通过出口资质认证,成为湖北省第一家香菇酱出口企业。二是以特色文化品牌为纽带扩大开放。作为炎帝神农故里、中国编钟之乡,我们努力打好“炎帝”牌,以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为平台,将随州的专汽、农产品加工、生态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向世界。今年寻根节经贸洽谈会,吸引国内外128家企业280余名客商参会、对接项目50多个,15个项目现场签约,签约总额163.2亿元。努力打好“编钟”牌,促进编钟文化交流,在去年的德国G20峰会、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和习近平主席前不久在武汉会见印度总理莫迪等重大时刻,曾侯乙编钟都曾作为国之重器出场;我们致力促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在大手笔规划建设编钟音乐文化之都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三是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为抓手扩大开放。通过吸引全国知名国企和上市公司与随州企业“混合”,实现资产重组、有效融合,增强了专用汽车、食品、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发展活力。目前全市发展41家混合所有制经济体,总资产超过330亿元。
  五、聚焦主体培育,优化发展环境
  持之以恒优服务、强保障,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为特色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省工商联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随州市民营经济景气指数58%,高于全省3.6个百分点,连续5个季度位居全省第一。一是持续优化政务环境。全面实施“互联网+放管服”改革,实行“一网覆盖、一次办好”,解决企业办事难、多头跑等问题。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行“29证合一”,2017年全市实有市场主体总量和注册资本分别比上年增长12.25%、28.53%。出台“支持实体经济加快发展24条意见”,对特色产业企业和困难企业实行对口帮扶,破解企业发展中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二是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落实涉企收费“一张清单”,企业失业保险费率降至1%。2017年全市停征政府性基金项目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38项,结构性减税2.1亿元,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2亿元,累计为市场主体降低各类成本近30亿元,企业亏损面、资产负债率分别下降15.8个和2.9个百分点。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在全省率先设立1.25亿元中小企业续贷周转金,政银集合贷、助保贷为100多家企业提供贷款。三是全力提升服务效能。持之以恒转作风,在全市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集中整治行动和“评机关评站所治不为治乱为促担当促服务”活动,优化了发展环境,提升了服务效能。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并发表重要讲话,省委召开十一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决定》,再次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立足自身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紧扣转型发展和创新驱动,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建成全省重要的特色产业增长极,努力开创随州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张修富:
  感谢蒋市长的发布。
  下面,请各位记者朋友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一下各自媒体名称。
  

    湖北日报记者:蒋市长,您好,我注意到上个月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决定对随州市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随州市要构筑鄂北生态屏障。请问随州在这方面的基础怎么样?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蒋星华:
  省委赋予随州构筑鄂北生态屏障的重大政治责任,我们有信心、有决心。随州这方面的优势主要有:从区位优势上看,随州是“鄂北门户”,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被纳入国家战略。境内北有桐柏山,南有大洪山,地处淮河和府河“两河”的源头,具有独特的国土绿化和生态屏障地位。从生态资源上看,森林覆盖率达49.9%,远高于全国、全球平均水平,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我省首批环保模范城市。从发展布局上看,我们持续推进城乡“绿色革命”,中心城区打造了“一轴一环三片”、全市域构建了“一湖两河三山八库”的绿色生态格局。从产业经济上看,一方面积极挖掘资源优势,香菇、茶叶、油茶、核桃、蓝莓、中药材和生态文化旅游等绿色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培育生态工业集群,一手抓汽车机械、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等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能源、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着力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扎实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特色产业协调发展、互促共进。
  

    中国商报记者:专用汽车是随州非常重要的一个产业,我想请问经信委的徐光喜主任,随州作为中国专用汽车之都,计划怎么样适应经济发展大势,推动这一行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随州市经信委主任徐光喜:
  主要抓好“六个管理”。(一)加强组织管理。成立市专汽质量整顿领导小组,搜集处置各类社会舆情,研究部署行业规范整顿工作。成立由市汽车办、工商、公安、质监、安监等部门组成的专汽行业质量整顿工作专班,并建立情况通报制度、例会制度和督办制度。及时通报信息、研究政策、协调执法。
  (二)加强质量管理。一是鼓励企业参与和起草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国家标准,提升随州专用车定价话语权。二是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全面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出重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三是通过质量大比武活动,提升随州专用汽车产业的质量信誉、质量安全水平。
  (三)加强品牌管理。一是深化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示范区建设,加强试点示范企业的评价和运行监督管理,加快品牌培育进程,培育一批品牌试点示范企业。二是开展品牌培育活动,重点引导企业积极创建全国驰名商标和知名品牌,提升随州市专用汽车产业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三是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坚决打击买卖合格证和假冒伪劣行为。
  (四)加强价格管理。一是加强职能部门管理和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在行业内倡导不搞低价竞争,对同一类型产品实行价格统一,对低价恶性竞争的行为进行处罚。二是推进“专汽之都”综合信息平台建设,通过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网上销售价格的统一管理。
  (五)加强销售管理。一是对销售员进行相关法律、政策培训,提升销售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二是建立对销售人员监管的长效机制,严厉打击销售人员绑架生产厂家的各类非法销售行为。三是积极推进现代化物流园建设,建立统一的、资源共享的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平台。
  (六)加强售后服务管理。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用1—2年时间,在全国地级市以上城市挂牌设立“随州专用车”智能售后服务站,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技术,将随州专用车生产企业、用户、维修商三方信息实现互联共享,实现专用车产品与用户24小时、“零距离”接触,随州专用车销售到哪里,全方位、个性化、人性化、智能化高质量售后服务就跟踪到哪里,将“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区域品牌做大做强,让“随州专用车”品牌越跑越欢。
  

    湖北之声记者:随州的香菇在外名气很大,也是随州的一个特色产业,我想请问农业局的徐锋局长,目前随州的香菇产业发展态势如何?计划通过哪些举措做大做强这一产业?
  随州市农业局局长徐锋:
  香菇产业是随州特色农业增长极中首要优势产业,是全省67个重点产业集群之一,是我市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随州香菇产业具有整体规模大、市场覆盖广、企业集聚强、外贸出口多等诸多优势,2017年随州香菇出口额6.5亿美元,占全国香菇出口额的20%以上,位居全国地市第一。
  我们未来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全市生产规模达到2.8亿袋,出口创汇达到9亿美元。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市将按照菌种优良化、栽培标准化、加工精深化、产业融合化、市场品牌化“五化同步”的总体思路,把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做实。
  一是菌种优良化。以随州市食用菌开发中心和市场主体为依托,做好香菇栽培品种的选育、提纯、复壮工作,不断推出适合随州地域高产优质的香菇品种,确保全市香菇菌种优良率达到95%以上。
  二是栽培标准化。大力推广“集中制棒、分散出菇”栽培模式,大力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提高栽培水平,发挥规模效益。
  三是加工精深化。利用湖北香菇研究院和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研发不同口味、不同类型的香菇产品,大力发展即食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不断提高食用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四是产业融合化。积极推进香菇完善产业配套,建设“香菇田园综合体”和“香菇产业城”,聚集发展要素,拓展三产融合空间。
  五是市场品牌化。积极对接“荆楚农优品”工程,充分利用炎帝故里寻根节高端论坛等节会,适时举办随州香菇文化节,全方位推介随州香菇产业,提升随州香菇的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个月初,随州成功举办了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让炎黄子孙再一次感受到炎帝故里景区的优美,我想请问旅游局的曾云峰局长,随州还有哪些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作为特色产业增长极的前景如何?
  随州市外事侨务旅游局局长曾云峰:
  旅游是高度契合五大发展理念的朝阳产业,为推进随州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随州抢抓大众旅游时代到来的机遇,把旅游作为兴市、富民的特色产业增长极来打造。
  作为特色产业,以下方面具有独特优点,一是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有根的城市,这里有中华文明之“根”,我们的人文始祖炎帝神农诞生在这里,中华5000年农耕文明起源于此;随州有礼乐文化之根,出土了2400多年前的曾侯乙编钟,被誉为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独特的文化底蕴是随州文化旅游产业的灵魂。二是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随州是国家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处处青山绿水,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随南森林覆盖率达到70%,处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具备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的良好基础。三是拥有较强的发展后劲。产业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随州旅游除了有“中天佛国”大洪山、炎帝故里、西游记公园和西游记漂流、千年银杏谷几张旅游名片外,投资86亿元的时光记亿文旅小镇、投资15亿元的大洪山慈恩小镇、投资15亿元的原石部落等一大批文旅项目特别是新业态项目、产业融合项目正在兴建,投资200亿元的编钟创意产业园、投资10亿元的青铜古镇等项目正在推进合作,随着文旅、农旅、工旅、商旅、康旅融合的步伐加快,一大批特色项目将成为特色产业增长极的重要支撑。四是拥有突出的区位优势,随州位于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交汇的节点,也是武汉—襄阳—武当山—三峡—神农架大旅游线的重要节点,三条铁路、四条高速和即将建成的武西高铁在此交汇,加之多年来大平台、多手段营销,随州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我们坚信,有特色文化支撑特色项目,有特色项目支撑特色产业,随州生态文化旅游业一定能真正成为随州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张修富: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