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随县工商局出台营造优质营商环境15条意见
  • 发布时间:2018-01-24 10:46
  • 信息来源:随州市工商局
  • 编辑:杨文明
  • 审核:杨文明
打印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部署和要求,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随县工商局率先谋划,以2018年1号文件出台了《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优质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细化了15条措施,切实服务于“五个随县”建设,得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

随县工商局重点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营造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创新市场监管方式,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大消费维权力度,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优化工商服务职能,营造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四个方面入手,进行细化、优化服务措施。

持续推进登记注册便利化。坚持以“放管服”改革为主线,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以简政放权、便民高效为导向,全面推进“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深化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实行一站式服务机制,“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实现企业信息“一次采集、一档管理、共享使用”。实行村(社区)网格工作站和银行网点为村(居)民和企业提供工商登记注册政策咨询、年报公示指导、资料收集整理等服务。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全程电子化工商登记系统,实现“网上登记,一次办好”,推行“局所通办”登记服务机制,实现“数据网上行、企业少跑路”。

进一步简化市场准入审批。深化“先照后证”改革,探索“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减少工商登记前置和后置审批事项。扩大住所(经营场所)信息申报登记、集群注册和商务秘书公司托管登记等试点,进一步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简化登记手续,释放住所资源。放宽企业名称登记,全面开放企业名称数据库,推行企业自主选择、网上申报、网上核准的企业名称全程电子化登记。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环节、整合受理资料,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进一步完善简易注销登记制度,探索对更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适用简易注销登记,破解市场主体“生易死难”的难题,打通市场主体退出通道。

提升登记审批服务效能。加强工商登记窗口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落实“首办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服务承诺”等制度。开辟企业登记注册“绿色通道”,提供引导服务、上门服务、跟踪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等登记服务,试行QQ、微信登记咨询服务。

实施智慧监管。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按照省局印发的实施细则,对照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对被抽取的市场主体进行全面体检,狠抓政策配套和督促落实,确保“双随机、一公开”全覆盖,充分体现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和简约性,以科学有效的“管”促进更大力度的“放”,切实提升监管效能。同时,与信用监管、智能监管联动,联合相关职能部门,推进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公示工作,充分发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作用,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工作,加大“信用中国”网站对失信行为的曝光力度。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诚信档案、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建立起联合激励与惩戒机制,使“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处处受限”。

推进综合监管。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实现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消除监管盲点,降低执法成本。着力完善政府主导的事中事后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联合,形成执法合力。加强行业自律,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市场监管,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强化市场监管中的作用。

试行审慎监管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区分不同情况,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其特点的监管方式,既有利于新经济快速成长,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又进行审慎有效监管,防范可能引发的风险,促进新经济健康发展。对看得准的基于“互联网+”和分享经济的新业态,量身定制监管模式;对一时看不准的,先监测分析、包容发展;对潜在风险大的,严格监管;对以创新之名行非法经营之实的,坚决予以打击。

突出重点监管。突出假冒侵权行为、无照经营、虚假宣传、网络交易违法、不平等格式条款等重点问题,分行业、分时段开展专项整治和执法办案主题行动,深化综合治理,加强大要案件查处,不断优化市场秩序。突出对涉及“坑农害农”、传销、消费者欺诈和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行业违法行为查处,维护消费安全稳定。加强网络交易市场监管、打击假冒侵权行为和整治虚假违法广告等,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体系。深入推进“无传销”城市创建,完善打击传销联动协作机制,建立政府牵头,工商、公安、银行、电信等部门联动的打传工作格局,形成“打、防、控、管”的压倒性态势。

      构建建设性的消费维权体系。通过3·15、4·26等系列活动、开展消费教育引导活动,探索建立起12315热线、互联网、短信、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消费维权诉求渠道,推进12315“五进”和“一会两站”建设全覆盖,促进消费维权与社区网格融合对接,实现快速高效化解消费纠纷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化“放心消费创建”,创建一批“商品无假劣、服务无欺诈、投诉无障碍”放心消费示范商户、街区和消费维权服务示范站。

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突出问题导向,推行随机抽查、“靶向式”抽检和专项整治相结合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机制,严厉查处“三无”产品和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对问题商家、商品及时查处曝光,努力破解消费维权瓶颈,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开展消费维权社会协同共治。充分发挥质监、食药监、教育、水利、农业、消费者协会等相关部门职能,搭建消费者投诉平台,分类、分流受理处理消费者投诉。通过信用监管,各部门联合惩戒,引导企业行业自律,完善消费约谈、劝谕预警机制,鼓励社会公众参与消费维权社会监督,发挥媒体监督作用,构筑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新机制。

      加快推进新型经济发展。深入实施“新型业态成长”工程,大力支持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的新经济发展。培育发展教育培训、健康医疗、居家服务、交通出行、特色旅游、新媒体、文化产业、广告业、众创空间、创客工厂、股权众筹、互联网+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现代物流、微型企业孵化园、科技孵化器等创业基地建设,加大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网络经营主体扶持力度。促进市场主体扩量提质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助推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大众创业促进”“小微企业成长”和“重点企业培优”三项工程,建立小微企业名录服务平台,引导生产加工型、连锁经营型、科技创新型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私营企业,引导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改制为公司制企业,促进市场主体做大做强。推进市场主体发展由重数量向量质并重转变,确保企业类市场主体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发挥商标品牌引领效应。大力实施“品牌强县”战略,加强对企业商标品牌战略的指导,全面提升商标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加大知名商标品牌培育力度,帮助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品牌。实施“商标富农”工程,继续打造“随县香菇”等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品牌,强化产业集群、优质农产品、现代服务业商标注册服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助推经济转型发展。扶持企业实施商标“走出去”战略,积极引导企业申报“一带一路”国家国际注册商标。力争全县有效注册商标持续增长。

搭建助企融资共享平台。开展“百名工商干部联系服务百家企业”活动,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密切与商业银行联系,会同金融管理部门有序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市场主体。指导企业通过动产抵押、股权质押等融资方式,搭建金融机构与企业共享平台,将企业的“死股权”变成“活资金”,缓解融资困难,建立长期稳定的银企合作融资诚信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