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自然资源
南眺巫山之阿——大洪山(下) ——兼答“日中天”先生之疑
  • 发布时间:2020-07-31 09:09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涂小丽
  • 审核:涂小丽
打印

大洪山不仅称巫山,还称苍梧山、陨山、随山。如同洞庭山,还可称蜂脰山、蜂子山,军山称君山,吃水河称汔水)一样。这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但凡大川高丘,都有雅号、俗名,古谓、今称;人名就更复杂了,除去乳名、学名,还有排行、绰号,现在又增加了昵称、网名等等。啊呀!弄得你搜罗大半天,原来就是那个站在你身边的并不起眼的家伙。
  苍梧山是个大课题,一两句话说不清楚,请看张良皋《华夏宗源新探》,他十分确切地说,苍梧即九嶷山,就是现在的大洪山。还有《史记辞典》可佐证。
  《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有一大段文字,我在这里详细记录如下:有阿山者。南海之中,有氾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
  有荣山,荣水出焉。黑水之南,有玄蛇,食麈。
  有巫山者,西有黄鸟。帝药,八斋。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
  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大荒之中,有不姜之山,黑水穷焉。又有贾山,汔水出焉。又有言)山。又有登备之山。有恝恝之山。又有蒲山,澧水出焉。又有隗山,其西有丹,其东有玉。又南有山,漂水出焉。有尾山。有翠山。有盈民之国,於姓,黍食。
  我们现在来认真解析这段文字。大家知道,《山海经》中的《山经》跟《大荒经》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山经》的山与山相距很远,譬如《南山经》:“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猿翼之山……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
  而《大荒经》中的山与山没有明显距离,而是一口气述完,“又有贾山,汔水出焉。又有言山。又有登备之山。有恝恝之山。又有蒲山,澧水出焉。又有隗山……又南有山,漂水出焉。”这里山与山之间只以一“又”字来联系,意思即一山紧挨一山,说明作者是在集中介绍“苍梧)之野”这一区域。
  开篇便说“阿山”“阿,大陵也。”阿山即指大洪山,其南麓京山、天门、应城一带,后汉置竟陵郡,意思是大陵尽头;氾天之山,是指大山之顶有天池,大洪山主峰上有黄龙池。有的版本上写的是汜水之山,汜,《说文》上解为“穷渎”,就是不流出、又不干涸的水洼。汜水之山,仍是大洪山的情状。这里的赤水显然不是云贵高原的那条赤水,《山海经》中的赤水出现有十次之多,各人理解不同,有人认为赤水就是“黄河上游的银川至兰州段”。其解释是,赤水发源于昆仑之丘,山海经里面明确记载赤水是向南流的,而黄河上游是向北流的。禹治水凿开黄河孟门后,排空了西北海(河套地区)的水,这个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致使赤水上游海拔低,最终导致赤水倒流,原来流向南海(与青海湖连接的东南水域)的赤水最后变成了黄河上游。还有多种说法,我这里不一一引用。《山海经·海内经》里还有一段话:“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帝诞生于随,其妻会是云贵高原的赤水人吗?这里所讲的赤水,犹似吕调阳解大洪山即“骄山”,其状如马揭尾一样,赤是状水之色,洪山或许就是红山,因当年水土流失严重而山体呈红色之状,随北的红石岩、随南三里岗的鹰子岩、安居加庙涢水右岸的红石嘴、千年银杏谷的青泥畈,皆因山石呈红色,流迳的溪水也都呈赤色之状。况且汉水的别名叫丹水,“丹,赤也。”《山海经·海内南经》又有一段话说:“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帝尧之子丹朱处丹水,死后葬到远距数千里的长沙零陵之界,有那种可能吗?
  荣山即陨山,大洪山另一名称。随州口音“荣”“云”“陨”同音,古代同音字互通互用是常事。黑水即富水,大洪山黑龙池是源头。
  巫山亦指大洪山,前文已经述说过。
  帝俊,就是帝舜,其妻娥皇,而大洪山恰有娥皇洞。
  不庭之山,即现今马坪镇的军山(又称将军山),亦称君山。不庭山是相对于洞庭山而言。洞庭山是楚怀王不理朝政、淫逸侈靡之地,不庭山是“修礼乐、行德政”而道死苍梧的帝舜之妃女英的思君处,下有汔水,“汔”与“祈”音义互通。民间流传的女英祈祷的“三台”有多种说法,一是军山上的北台、中台、南台;二是印台、经台、云台;府河镇98岁的周修善先生说是府君山(大君山)、小君山、姜君山(将军山)。我倾向于这位神奇、学识渊博的周先生的意见,这当然需要进一步考证。
  疑点出在舜帝二妃死在“沅、湘之间”,沅、湘在湖南,岂能跑到湖北来了?《史记地名考》上说:“沅湘各自入洞庭,中隔资水,相距匪近,然汉人每以沅、湘兼称,疑本楚人旧习,盖湖北涢水即沅,襄水即湘,沅、湘之名,先起于此。”当年屈原流放于汉北,渡涢湘来到大洪山舜帝庙前,向舜帝诉说自己的忠贞情怀。其《离骚》曰:“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重华即舜帝。钱穆先生在释此句诗时,也认为“沅、湘即涢、襄”。
  下面还记录了一些小山丘,细查也能找到对应的名称,譬如漂水等等皆然。
  这些地儿,全都在苍梧之野——大洪山周边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