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自然资源
菇“香”随北——走进高城镇现代化香菇种植基地
  • 发布时间:2019-09-24 10:21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于毅
  • 审核:于毅
打印

   眼下,正值秋栽香菇的制棒时节。走进随北乡村,很多农户家门口竖起一个简易的灭菌炉,搭起成排的香菇棚,四处飘散着香菇棒的香味。
  数据显示,随州有近10万户农民从事香菇种植,规模达2.2亿棒,户均年创收近5万元。
  相较于传统种植方式,这两年,现代化、工厂化种植香菇兴起,渐渐地改变菇农的种植观念,也引领着香菇的转型。9月10日,记者在随县高城镇一睹了现代化种植香菇的魅力。
  炎顺菇业百万棒种植基地是今年6月份成立的,采用自动化制棒、规模化种植。推土车将木屑铲至搅拌机内,经加湿、搅拌,在出料口由人工套上袋子,再由机械扎口,一个香菇棒制成了。
  该基地负责人刘永德介绍,在农村,农户自己制5000棒香菇棒需要近十天,还要请乡亲们帮忙。基地自动化制棒,一天可制2万棒,省时省工省成本,每棒香菇可节约成本0.5元左右。
  制棒后,便是杀菌。炎顺菇业专门购置了两台高温灭菌炉,一台一次可灭菌1万棒,需15个小时。传统灭菌法,农户需要花上四天四夜。之后,热的香菇棒全部住进空调房进行速冷,24小时内体温降至3-5度,而传统降温需要近一个星期。
  香菇种植,最重要的是接菌种,需要极其净化的环境。记者在散户看到,农户用薄膜自制一个接种室,经过杀菌后,在薄膜上打两个孔,带上手套伸进去接种。炎顺菇业有专门的净化接种区,臭氧灭菌,净化级别达到10万级,采用全自动接种机,每天可接种1.2万棒。“标准化的车间,保证了菌种接种的成活率。”刘永德说。
  除接种外,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孵菌。接种后的香菇棒需要菌丝成活,慢慢蚕食菌棒,这个温度需控制在25度左右。基地有专门的孵菌室,四五台空调工作着,接种后的香菇棒在这儿住上一个星期,待菌丝长至7公分左右,再被移至香菇大棚。
  “农户很难有这样的条件,一般多靠经验种植,菌丝成活率较差。”刘永德说:“自动化制棒可以克服传统种植中的种种不利因素,提高菌丝的成活率,降低香菇棒受杂菌入侵的感染率,提升香菇种植品质。”
  记者看到,基地厂区、车间内摆满了香菇棒,两个规模化的种植大棚已经建起来了,部分香菇棒已摆在了架子上,正勃勃生长。
  目前,该基地已成功制棒50万棒,今年计划100万棒。据介绍,基地还为周边菇农提供孵菌好的香菇棒,今年已预订近20万棒。“老百姓拿回去自己管理,直接出菇,保质保量。”刘永德说。
  家住卸甲村的余长明在基地打工,自己还预订了5000棒。他介绍,在基地打工一个月可有3000多元的收入,5000棒的香菇有6万多元的收入,一年可多收入3万多元。“有了自动化制棒,减轻了我们菇农的负担,降低了种植的风险。”他说。
  该基地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的优势,与高城镇龙王庙、七里塔等6个村(居委会)共建合作社,入股分红。高城镇党委书记张晓云介绍,基地建成投产后,将为每个村村集体年增收10多万元,带动就业120余人。
  基地还有一个大胆的梦想,每年制棒500万棒以上,为随北乡镇菇农提供孵好菌的成熟香菇棒,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提高香菇种植质效,使香菇继续成为老百姓的致富产业。
  现代化香菇种植,让香菇更“香”更“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