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自然资源
点亮美好生活 共享“绿色福祉”——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生态绿城初探
  • 发布时间:2019-08-22 09:56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绿色,孕育希望;绿色,赏心悦目,点亮着我们的美好生活。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我市2014年成功跻身“国家森林城市”行列后,围绕建设“鄂北生态屏障”持续发力,努力建设“生态绿城”,“绿色福祉”惠及广大市民。5年来,全市森林覆盖率进一步得到提升,绿色创建和绿色产业发展成效卓著。

绿色,幸福生活的亮丽底色
  8月的随城,道路边、公园里,一簇簇紫薇花开得正旺,粉色或白色的花球缀满枝头,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养眼。
  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绿色正成为市民品质幸福生活的亮丽底色。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负责人介绍,“创森”成功后,我市城乡绿化美化没有停步,5年来,全市累计投资25亿元,通过实施“绿满随州”“精准灭荒”等生态行动,城乡绿量、质量稳步提升。三年“绿满荆楚”行动,全市完成造林90万亩;两年“精准灭荒”行动,已完成造林9.1万亩,超过省下达的8.6万亩造林任务。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1.51%,水岸林木绿化率、道路绿化率均超过90%。
  随州城区东护城河水塔小游园,有亭有廊有游路,有树有花有绿墙,每天傍晚,在这里散步、游玩的人络绎不绝。去年,我市结合东护城河改造项目对该地段进行了改造,昔日建筑垃圾场,变身精致小游园。
  随城山国家生态公园、涢水湿地公园、漂水郊野湿地公园……这几年,随州城区的小游园、广场越来越多,持续丰富着城区的森林景观。三季有花、四时有景,各园之间的生态廊道初具规模,成为市民休闲步道和动物迁徙廊道。目前,全市已建成171个省级、55个市级“绿色示范乡村”、8个“省级森林城镇”,新改建近百处休闲游憩广场。50处城郊公园、广场,可充分满足市民就近健身、周末出游的需求,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森林城市建设让随州更绿、更美、更宜居。最新调查显示,公众对随州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持率、满意率均高达98.99%。日益丰厚的生态福祉,让市民更主动地参与生态建设、家园守护。

绿色,富民增收的产业特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催生着随州的产业之变。
  据介绍,2018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149.5亿元,带动全市3.22万贫困人口参与就业,林业产业形成了集林果种植、林产品深加工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产业格局,在精准脱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全市油茶第一大镇随县澴潭镇,满山遍野的油茶果,承载着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希望。该镇坚持“靠山吃山”,大力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倡导“以企带村、村企联动”发展模式,走“农庄+基地+农户”之路,全镇发展油茶种植10万亩,油茶树成为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目前我市现有油茶林50多万亩,年产茶油1.27万吨,直接产值近3亿元,深加工产值5亿元。
  千年银杏群落,农耕田园牧歌。曾都区千年银杏谷是世界上4个古银杏群落之一,每年秋天,这片金色海洋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或赏叶、或写生、或在这里放松心灵……景区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3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亿余元。当地村民纷纷办起农家乐,卖起土特产。仅洛阳镇永兴村就有百余农户从事农副产品销售,80%的村民建起了楼房,半数家庭购买了小汽车。
  大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山高林密,树木苍翠,四季美景不断。山间有丛林飞跃、丛林攀岩等户外探险项目;山腰有白龙池、游步道,可享森林浴,旅游业态不断丰富。以前,村民们砍树种香菇,现在守着生态过日子。
  依托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我市大力发展炎帝神农故里、编钟生态观光游、文化游、古迹游、休闲度假游。2018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250万人次,同比增长11%;旅游收入达140.9亿元,同比增长12%。

绿色,为城市注入文化因子
  盛夏时节,随城炎帝大道满目皆绿,一路风景美如画。
  道路两侧,50米宽的绿化带遍植香樟、桂花、夹竹桃和梧桐等苗木花卉。社交网络上,有人称它是“随州城区最美道路”。这条绿美大道,从随州城区延伸至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名胜区,将曾侯乙墓景区、随州博物馆等“一线串珠”联系起来。
  漫步炎帝故里景区,古树参天,满目葱茏,沿途树的浓绿、花的芬芳融合在一起;神农洞周边,迎春、翠竹和古树相伴,绿色与文化完美结合。
  在随州,每棵古树都被挂牌保护,都有养护责任人。2017年,我市开展了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搞清了全市古树名木的树龄、保护级别、生长条件、健康状况和管护情况,进而实施“一树一策”保护。
  在封江口国家级湿地公园,登上观鸟塔俯瞰,山峦起伏、波光粼粼。多样的环境滋养着近百种鸟类,中华沙秋鸭频繁回归越冬。这里既是城市水源地,也是观鸟胜地、科普基地。湿地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公园内建有湿地博物馆,在这儿可以深入了解湿地生物多样性。
  目前,全市拥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生态文化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科普活动场所50余处。科普活动、自然教育每年都在开展,生态文化竞赛、森林知识讲座、森林课堂、森林体验、自然摄影、野鸟放飞等互动式森林科普活动不时上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因”正根植于每一位市民心中。
  “创森”无穷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负责人表示,建设生态绿城、打造品质随州,将以“国家森林城市”动态监测为契机,持续在全市掀起“绿色行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让绿色生态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福祉和宝贵财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