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深埋于地下2400余年的曾侯乙编钟重见天日,当它发出雄浑而又浪漫的千古绝唱时,举世震惊,堪称世界奇迹。这个奇迹正是在随州擂鼓墩古墓群考古发现的,彰显了随州礼乐文化的悠久历史。
2022年12月29日,“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被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擂鼓墩古墓群终于迎来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的一个重大契机。
今年以来,我市成立由市政府相关领导为组长,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文旅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曾随文化“四园多点一走廊”主题展示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持续推进擂鼓墩考古遗址公园的创建工作……
宝贵文化遗产,有待进一步保护传承
擂鼓墩古墓群是战国时期曾侯陵墓区,是迄今我国先秦时期保存最完好的诸侯墓葬群之一,尤其是1978年发掘的曾侯乙墓,以规模宏大、文物精美、内涵深广而蜚声海内外,出土了堪称世界奇迹的曾侯乙编钟在内的乐器以及青铜礼器、兵器等15000余件,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擂鼓墩古墓群也是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湖北随州曾侯墓群”的主体,是国家长江文化公园(湖北段)“随枣走廊(金道锡行)文化走廊”建设部分的核心,是编钟文化、青铜文化、曾楚文化交流融合及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东周考古、长江流域先秦历史文化等研究领域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曾侯乙编钟及其音乐文物反映了先秦礼乐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先秦礼乐文化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标本”。曾侯乙编钟成为礼乐之器的杰出代表,是大国重器的辉煌见证,也是文化传播的符号和对外交流的桥梁,为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做出了特殊贡献。
擂鼓墩古墓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连续纳入国家 “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擂鼓墩古墓群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总面积约1243公顷。古墓群包括8处墓地,分布范围约115.8公顷,包括团坡墓地、吴家塆墓地、擂鼓墩墓地、庙凹坡墓地、吕家塝墓地、王家塆墓地、蔡家包墓地、王家包墓地。已发掘的遗存包括团坡墓地M1(曾侯乙墓)、团坡墓地M2(擂鼓墩二号墓)、吴家湾墓地30座及曾侯乙墓5个附葬坑等。
随州市擂鼓墩文物保护中心作为擂鼓墩古墓群的专门管理机构,35年来一直在为擂鼓墩文物的保护利用、传承发展而努力。中心已建立较为健全的规章制度,涵盖遗址保护、参观讲解、社会活动教育、档案管理等,同时建成曾侯乙墓保护展示棚、擂鼓墩古墓群田野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一期)及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服务设施,也一直期待着能在擂鼓墩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更好地保护传承随州文化。
遗址公园立项,兼顾文物保护和文化服务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于2010年启动,多年来展现出活力和生命力,逐步从行业内工作变成国家任务,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内容,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
近年来,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创建“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工作领导小组,为公园立项做了大量工作:编制完成《擂鼓墩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在现行《随州市城乡总体规划》和在编《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均将公园区域划为了擂鼓墩遗址保护区;公园建设被列入湖北省《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以及随州市“十四五”规划的文化旅游业重点项目;2021年5月,正式启动曾侯乙墓椁室保护修缮工程,随工考古同步进行,清理曾侯乙墓腰坑,并开展相关考古研究工作……
2022年4月,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工作启动,“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立项,于2022年12月29日正式被国家文物局批准。这一喜讯让全市上下振奋欢腾,我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终于迎来重大契机,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擂鼓墩古墓群的保护利用工作,加强随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带动周边区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从规划上看,擂鼓墩考古遗址公园依托擂鼓墩古墓群本体及其所在岗地而建,涵盖了整个擂鼓墩古墓群保护范围及部分建设控制地带,公园面积315.21公顷(3.2平方公里)。公园南临涢水,东临㵐水,整体形成“两水夹一岗地”的良好自然环境格局。
擂鼓墩考古遗址公园在《随州市城乡总体规划》中的组团功能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博览区”,以曾侯陵墓为核心,讲述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的曾国历史文化和礼乐文明,展示的主要内容包括曾国历史沿革、曾国文化面貌与社会生活、曾国国君墓地的礼制规则和葬制葬俗、两周礼乐制度、天文与农业生产、艺术技艺、古文字发展与演变和青铜冶铸技术等。
同时遗址公园规划了四大功能区,分别为遗址展示区、考古预留区、管理服务区和景观环境区:将墓群中的团坡、吴家塆、王家包、蔡家包和擂鼓墩等5处墓地作为遗址展示区;考古预留区包括吕家塝、王家塆、擂鼓墩、庙凹坡4处墓地,以保留现状植被、维护生态环境为主;管理服务区主要包括考古研究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等必要的设施;景观环境区主要依托墓群所在的缓坡岗地、农田林地等生态农业景观,塑造乡村风光、开展农事体验活动。
建成后的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大型古遗址保护利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兼顾文物安全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且集科研、教育、游憩于一体,能够通过丰富展示方式,准确、充分地揭示遗产价值,并将其有效地传递给公众。
持续推进创建,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让蓝图变成现实,离不开详尽可行的规划,更离不开踏踏实实的工作!
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后,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遵循“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期文物工作方针,持续推进落实《“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相关任务,以文物保护为基础,以挖掘文物价值内涵、提升展示利用水平、完善文物管理体系为重点,结合实际拟定了2023年至2025年的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工作计划,以全面提升擂鼓墩古墓群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弘扬曾随文化,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和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区。
计划围绕管理工作、考古研究、工程项目、宣传推广来践行,力争2025年达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标准,实现挂牌目标。
管理工作方面,提出成立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召开创建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启动仪式暨专家咨询会、培养专业管理人员、建立公园管理制度体系、相关征地搬迁事宜、推进保护规划修编实施等。
考古研究方面,开展曾侯乙墓及其陪葬坑、车马坑的考古勘探及发掘,开展团坡墓地和吴家塆墓地考古工作,配合墓地保护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在擂鼓墩古墓群保护范围及建筑控制地带周边,有针对性地进行考古勘探和试掘工作,同时加强研究成果转化。
工程项目方面,包括团坡墓地M2保护展示工程、团坡墓地环境整治工程、吴家塆墓地保护展示工程、擂鼓墩古墓群安防工程二期、曾侯乙墓展示馆改造提升工程、考古研究中心改造工程、部队遗留建筑改造利用、村庄遗留建筑改造利用等,将按照保护规划和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内容,做好项目管理和资金筹措工作,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公园配套建设。
宣传推广方面,将开展学术研讨会、创办品牌文化活动、编钟展演和花鼓戏共创共建、曾侯乙墓出土文物数字化文创、视觉识别系统(VI)设计等,让文物、文化“火起来”。
目前,曾侯乙墓遗址所在的核心区域的部队人员已搬离,正在做进行资产评估工作;曾侯乙墓遗址展示馆初步方案已完成,设计用地2.25公顷,总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计划投资8000万元;完成并上报团坡墓地环境整治计划书,同时上报擂鼓墩二号墓展示工程,擂鼓墩、蔡家包、王家包大冢的环境整治工程,争取国家文物局今年立项;完成《擂鼓墩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擂鼓墩古墓群考古工作计划》,已提交到省文旅厅;正在实施曾侯乙墓椁室保护修缮工程,安防(二期)工程方案已审核通过。
据悉,曾侯乙墓椁室保护修缮工程的中标单位是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该中心是国家文物局“出土木漆器保护重点科研基地”,致力于出土竹木漆器、竹木简牍等文物及出土遗址的科研保护研究,预计用五年时间完成曾侯乙墓出土椁木修复及墓坑防渗防潮等工程,且将调配过硬的技术力量投入到修复工作中,将2400年前的椁木“化腐杇为神奇”,力争早日修缮完工后还原墓坑,对外陈列展示。
在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和创建同时,我市在公园周边引进青铜古镇、随州国际乐器交易城、“曾侯邑”文旅小镇等文化产业项目,打造综合性的文创产业集聚区,确保文物保护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当计划一步步推进、蓝图一步步实现,曾随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明确,擂鼓墩古墓群的价值内涵将得到充分展示,文物资源将得到更加合理有力的利用,周边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以及城市更新行动将进一步加速,更能够助力随州创建曾随文化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和荆楚文化地标、为申遗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任尚海 陈晓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
为了更好的浏览体验,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