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随州文化
随州花鼓戏的传承与坚守
  • 发布时间:2021-04-10 09:54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随州花鼓戏起源于随州,是全国知名348个剧种之一,影响了整个随枣走廊区域间大剧种,辐射鄂、豫、皖三省。随州花鼓戏于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州花鼓剧团成立于1956年10月,原属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2012年花鼓剧团转企改制、2014年7月更名为“随州花鼓艺术剧院”,同时文化部批准加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州花鼓戏传承保护单位。
  随州花鼓艺术剧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及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秉承从生活中找灵感的观念,在文艺创作中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剧院每年复排一部传统大戏,为了讲好随州故事每两年创作一台新剧目,从2013年至今已有12部大戏,30多部小戏,如《白银千两》《公路孝女》《不下马的将军》《不忘初心》《随国金声》《疫情拜年》等,每年惠民演出场次达200余场、观众达到10多万人次,2015年荣获“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的称号;2019年传统小折子戏《赵五娘吃糠》从全国348个剧种中脱颖而出,参加了“全国百戏(昆山)盛宴”,得到有关专家及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2019年花鼓艺术剧院原创编钟题材大型历史剧随州花鼓戏《随国金声》被专家学者评为随州文化地标。
  随州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世代代随州人民和艺术家们辛勤创作的结晶。地域文化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随州花鼓戏像一株腊梅,以其淡淡的幽香,正日甚一日地滋润着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使人从中领悟到戏曲文化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