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随州文化
守望烈山三十年
  • 发布时间:2020-07-31 10:08
  • 信息来源:随州市政府网站编辑部
  • 编辑:杨文明
  • 审核:杨文明
打印

湖北随州烈山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姜  翔

  

炎帝精神,全为天下苍生。

一湾姜水,水长,千古炎帝

《国语·晋语》“普少典要于有墧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传说炎帝生于姜水,故以姜为姓。长大属火,太阳神明亮,温暖人间。即使是然烧自己的生命,也全为天下苍生!

一地农耕,耕阔,千古炎帝

《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名神农氏,号连山。他创耕耘,植五谷,驯禽兽训,尝百草,疗民疾。开启了我国史前农耕文化,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即使是鞠躬尽瘁,也全为天下苍生!

一战为和,随和,千古炎帝

源鹿之战,联合黄帝部落,吞并蚩尤;阪泉之战,融合炎黄部落,占据中原和黄河两岸,合集华夏,一统神州;无论胜败都是合并。随和就是顺应时代,与时俱进,也全为天下苍生!        一药为生,生死,千古炎帝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医学著作,也是炎帝敢为人先地一棵一棵尝百草、试药效的记载。就连现在我们喝的“茶”都是炎帝试出来的。根据民间传说,炎帝是误尝断肠草而死。呜呼哀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即使舍身死去,也全为天下苍生!

炎帝千古,千古炎帝!您全为天下苍生的精神,不仅是一页)青史),早已成为炎黄子孙俯身膜拜的天神和祖先。我国历朝历代都有祭祖的习俗。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壮大,其内涵也在不断壮大,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品格;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升华为中华民族之魂;升华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渗透于政治、法律、文学、道德等等之中。祭祖大典的隆重举行,弘扬中国文化,激发民族热情,凝聚团结海内外华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海一家亲,共圆中国梦!今天的随州成为了一个有梦的地方,今天的随州人传承炎帝精神,成为一个个追梦的勇士,以自己骨子里的热情,实在,憨厚和创新,在炎帝首开农耕文明先河的土地上翻开新的一页。

海内外炎黄子孙相聚烈山

  

轻风)、低云,红墙、黄瓦……

“猗软)盛哉,炎帝神农。烈山辟土,初启鸿蒙……”随州市市长李文烈缓缓恭读《炎帝神农生辰祝文》,低沉浑厚,深叩聚首神农故里海内外炎黄子孙心扉。辛未年孟夏四月廿六谷旦)(公历1991年6月8日)割麦插秧辰光,随州首次举行仪式,纪念始祖炎帝神农生辰,共表同根同源骨肉亲情。

  

相传在荒蛮的上古社会,炎帝神农“起于厉(烈)山”,作耒耜,植五谷;尝百草,疗民疾;兴贸易,制历时……开长江流域远古文明之先河,恩泽万代,功炳千秋,后人将炎黄二帝视作中华民族始兴始和统一的象征,尊为始祖。

千百年来,炎黄子孙纷纷来随州厉山寻根问祖,朝圣恳亲。每遇约定成习的农历四月廿六“炎帝神农生辰”,更是觐谒接踵,香火炽盛。

1991年4月26日,来自中国及大陆13个朝祖(圣)团莅临神农故里拜祭始祖,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黑伯理专程祭祀,部分海内外人士电函致尊亲朝祖之意。这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第一次为炎帝相聚随州。

上午9时许,厉山镇神农大道鼓号齐鸣。四面大锣开道,红、黄、绿、蓝四条彩龙腾跃其后。在巨幅神农画像及置放着耒耜、麦穗的神农功德平台导引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台胞、旅法侨胞、北京、湖南、武汉、襄樊及随州、厉山)各界的13个朝祖(圣)团依次走过神农桥,进入烈山脚下的炎帝神农文化广场。广场正面是一主两辅的飞檐牌楼,主楼正前矗立着高达7.5米的汉白玉神农雕像,手持穗、草,栩栩如生。雕像膝下,恭诚的炎黄子孙以丰硕的五谷、花草铺筑起高洁圣坛,华夏后裔置寿饼、寿桃、蜜枣于祭祀条案。四周四色龙牙旗迎风招展,广场内外人山人海,场面热烈、博大、古朴、辉煌。

伴着典雅肃穆的古乐声,炎黄子孙向神农雕像献花、鞠躬。全国政协常委、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黑伯理致辞:“我受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萧克同志的委托,前来同大家一起缅怀华夏始祖之一的炎帝神农。我们深信,通过这一活动,必将进一步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必将密切海内外炎黄子孙的联系,促进并肩携手,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努力。”

当时的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是在邓小平授意下成立的,主要领导都是中国顶尖的学者和退役的部队将军及副部级以上官员,执行会长是解放军大将萧克,副会长有冯征、刘杰,黑伯理、李宝光等。在我国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研究会,专注于炎黄文化研究,梳理历史文脉,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促进祖国统一。

祭祀之后,人们参观了神农纪念馆,登烈山拜谒神农洞,瞻仰神农碑,随后分别到神农大道旁,栽种翠柏。74岁高龄的台北市姜氏宗亲会理事长姜竹先生已是二次祭祖。他边兴致勃勃地挥锹掀土,边感慨不已:中国台湾的炎黄子孙今日也在遥祭始祖,植树留青。但愿祖国早日统一,海峡两岸共图振兴大业。苍苍烈山下,泱泱 氵厥    水旁。一株株饱含海峡两岸人们情谊的翠柏扎根沃土,舒枝苍穹。

植五谷尝百草创远古华夏文明,筑圣坛竭始祖诉同根同源衷情。这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第一次在随州聚会拜祖。自此,随州地方政府和学者开始把目光转移到炎帝神农身上。

当时,我作为《编钟之声》报的一名记者,全程参与了新闻报道活动,结识了姜氏家族第一名从中国台湾回来谒祖的姜竹先生,并从他的讲述中感受着在海峡的另一边的人民对族群的认同和炽热的民族情感。他1990年也曾带团来随州参加谒祖活动,并捐赠了5千美金,当时算是景区较大的一笔捐赠,景区专门为其建功德碑一块。2011)安置在神农庙前,现已不知去向。

自此开始,随州市,厉山)镇两级政府开始重视炎帝的历史文脉梳理,以期作为一个景点来打造。每年在厉山)举办炎帝生辰纪念活动,不断扩大炎帝影响。

图为1991年9月18日,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在随州参观烈山炎帝神农故里并题字“华夏的光辉”。

  

1993年中国湖北炎帝文化艺术节在随州举办

炎帝文化研究逐步深入,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市委、市政府顺应时代潮流,1993年举办了中国湖北炎帝文化艺术节,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为节庆题写了节名。随州组织社会力量设计了节徽,吉祥物。国家邮政部专门发行了纪念邮票。随州为办好纪念活动,专门建设了黄龙体育场,6月14日,农历4月26日,神农风精彩炫启首届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序幕。来自海内外30000多名嘉宾拜祭始祖,开幕式神农风震撼人心。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宣布开幕并向大会赠送和平统一鼎,王重农,杨斌庆,李文烈致辞。驻孝感空军飞机跳伞,8000名中小学生和文艺工作者参加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压轴生辉)。现随州宾馆的馆名就是钱伟长先生为随州题写的墨宝。

在文化方面,我从了解炎帝姜姓开始,就投入了极大的兴趣和精力,致力于炎帝文化的研究和推广。三十余年,故纸堆里,皓首穷经。亲历了炎帝在随州从民间传说到物器佐证,炎帝是人还是神的学术交流和关联澄清,炎帝文化研究从零起步到逐渐深入,炎帝庆典规格的逐步提高和成为国家祭祀礼仪得到固化传承以及神农祭祀作为非遗文化项目申报成功。亲眼看到随州因为炎帝文化牌打出的一系列改变城市面貌影响城市文明进程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了随州人因为生活在炎帝故里而铭刻在骨子里并且洋溢在脸上的自豪和自信。

图为1993年首届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开幕式

  

炎帝是人还是神

炎帝文化意义何在?炎帝是人还是神,炎帝故里到底在哪里?历史上众说纷纭。有名的有陕西宝鸡之说、山西高平之说、湖北随州之说、湖南株洲之说,各地都有自己的理由,有自己的历史证明和专家学者助阵。1990年11月22日至24日,随州市委宣传部、文化局、文物局等单位共同发起,由随州市人民政府和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在随州烈山宾馆举行了为时两天的“炎帝文化暨炎帝故里讨论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青兰主持会议,来自省内外史学界、文化界的专家、学者冯天瑜、张国光、李悔吾)、黄慧贤、吴量恺、张正明、徐扬杰、何浩,李汉伟、李德复以及湖南株洲炎帝陵的专家等近百人参加会议。

炎帝文化暨炎帝故里研究成果令人瞩目。参加“炎帝文化暨炎帝故里研讨会”的史学家们得出共识:炎帝是人不是神;炎帝起于我国南部的随州厉山;炎帝是中国原始社会由采集渔猎经济向农耕经济过渡,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亲氏族社会过渡,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由愚昧野蛮向文明社会过渡转换时期南方部落的杰出代表;炎帝神农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点之一,同黄帝轩辕氏文化一样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页。

会议结束时,时任市长李文烈宣布随州要申报历史文化名城,说明申报成功的三大好处:一是可以提高随州在全国的知名度,有助于随州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二是有助于保护全国重点文物擂鼓墩,利于助推擂鼓墩搬迁工作;三是可将我市文化遗存进行一次摸底、归纳、盘活存量,以利于保护、开发、利用。专家的共识和会议成果为随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主流理论支持。

因出土世界奇观“编钟”而闻名中外的随州市,又因同炎帝、炎帝文化紧密联系而一同载入上古文明史册。

随着政府的高位推进,厉山镇)也抓住机会,多方筹集资金400余万元,修建了一系列场馆建筑。世界烈山宗亲组织也将目光投向随州。随州市为对接服务,也成立了随州市烈山五姓宗亲会,会址在现随县烈山纪念馆旁边,厉山)镇政府对面,汉白玉神农雕像在玉兰花树林里庄重端详,1989年,美籍华人送给随州的炎帝画像挂在纪念馆里。中国台湾姜姓宗亲会理事长姜竹先生捐赠的炎帝世系图表也陈列在那里,世系图记载了从炎帝到姜竹153代家承。那时我还没有知道它的特别价值,直到10多年后的2000年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家谱研讨会上,我又一次看到炎帝世系图,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赞誉。认为它是中华民族之所以开枝散叶,延绵不绝的活化石。是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从未间断的见证者。它有着纽带津梁)价值,祖与家是血缘关系,国与乡是地缘关系。所以祖国与家乡是血缘与地缘关系的)交织。炎帝世系图真实的记录了炎帝神农氏五千多年繁衍的血缘关系与迁徙的地缘关系。炎帝世系中姜太公乃炎帝后裔。他是齐国第一位国君。齐国姜姓后裔中的103个姓氏,能流传至今的也不过三分之一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姓氏大体传一、两代人,或融入其他姓氏,或后继无人,或因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自然消亡了,而那些能够延续下来的虽为数不多的姓氏,却是些生命力极强的世家,如邱、谢、崔、卢、高、贺、易,等等,他们在中国历史上都曾有过极大的影响,或绵延数百年,枝繁叶茂,冠冕不绝,根深蒂固,人物辈出;或建立政权,称帝为王,执掌朝政。一部家族发展史,特别是那些有着数千百年历史的家族史,从某一方面能够折射出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子。姜姓后裔之所以能在历史上有如此作为,与先秦时期姜姓家族文化的熏陶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正是我探讨炎姜世系百家姓的初衷。

30年了,几经搬迁,烈山五姓宗亲会牌匾已经湮没在时代的灰尘中,不知道现在那些资料被谁收着,那实在是个宝贝。

图为1996年拍摄的位于神农纪念馆中的随州烈山五姓宗亲会馆

  

炎帝为什么姓姜

炎帝为什么得姓为姜?这是我比较关注的一个重点。一来我姓姜,有兴趣弄清楚自己的家乘)。二来研究源出)姜姓的其他姓氏,必须先搞清楚上古姓氏文化的渊源。姓,女生,源自母系氏族,或以图腾像、或彝族徽像转化为姓,姓是部落血缘的标志,是建立婚姻的依据,是母系血缘的标志。姜姓是彝族徽像转化为姓,姜姓族激产生于狩猎时期的晚期,因族人比其他部落狩猎方法先进,采用陷阱、弓箭,获取猎物多,吃不完圈起来养着备用。在圈养动物中,发现羊最乖顺,就放于野外放养,也不会走失。族人对此创举成功感到自豪,就画图留为纪念,面一个羊头,羊头下画个敬奉羊的女人,这幅画立为部落族的族徽像,后演化为姜姓。这是姜姓起源史。(见姜姓族徽像)。

姜姓立姓至今有多久?《贞源赋》推至燧人族为至伏羲时二万一千年,伏羲至今6200年),燧人氏是姜族的分族,燧人氏是参与开创农业的火族),神农族分族之一,姜姓起源,在距今约三万年左右。地点约在湘,川、鄂交界附近地区,详细地点有待考古证实。

从有限的创世传说和文史资料中了解,共工族)在南方时,按照南方部族(例如三苗族)的习惯,他们是没有姓的,苗族的姓是学习汉族,是后起的。可是到了北方,他们却由北方人,按照北方的习惯,称他们的妇女为羊女,即共工族的妇女得姓为姜,按照《尚书》的说法:“妇人称姓。”姓是妇人的名,古代男子不称姓,只称氏,以后姓氏不分,男女无别,统一都称姓。炎帝族得姓为姜,古代有各种说法。《国语·周语下·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说:共工的从孙四岳佐夏禹治水有功,“皇天嘉之……作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这是说共工族得姓为姜,是皇天赐的。春秋时晋文公的宠臣胥臣白季在一篇谈话中有两句无稽之言:“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是说炎帝因居住在姜水,故得姓为姜。按姜字的本义就是姓,不是水名,如果本义是水名,该水因何得名为姜水,就无法解释。所以这个说法肯定是错的,炎帝不是因居姜水而姓姜。炎帝族究竟因何而姓姜呢?《说文》对姜姓的解释提供了一些启发,《说文·姜》:“神农居姜水,因以为姓,从女,羊声。”这个解释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因居姜水而姓姜;第二部分:从女,羊声。

这两部分是互相排斥的,如果说姓姜是因为居姜水,那就与羊无关;如果说姓姜与羊有关,那就与居姜水无关。二者必有一错,我认为居姜水是错,与羊有关是对的。

因为姜字从羊得声),羊女就是牧羊之女,正如羌字是从羊从人,羌就是牧羊之人。这个解释启示我们,炎帝族的妇女在到达中原后,是否发明了饲养家羊,以牧羊女的形象引起四周)部族的注意,因而称炎帝族的妇女为羊女,亦即得姓为姜。《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家畜”有如下的记载:

“大多数考古学者认为,绵羊和山羊,可能还有马,都是从龙山文化时期(约前3200—前2800)开始饲养的。早在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中,即出土过少量绵羊、山羊和马的骨散,但尚不能够肯定是家禽。因此,有把握的说法是,在中原地区……家山羊在中原地区的考古记录,以河南陕县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中出土的山羊角为最早。”

此文指出:河南陕县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中,在中原最早发明了饲养家山羊。这正是炎帝族所在的地方,炎帝族在那里构筑了中心聚落的居留地一—烈山。这个居留地就在今随州地区,炎帝族在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发明了饲养家羊,炎帝族的妇女做了牧羊女,因而人们称她们为羊女,后来演变为姜姓,这是炎帝族得姜姓的真实原因。

随枣走廊),特别是随州地区历史悠久,其炎帝文化文化在长期的积累和发展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笔十分丰厚的财产。发生在史前时期的炎帝神农文化,包含着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被随州地方史学者王文虎先生称之为“随文化的第一次浪潮”。

  

炎帝与神农的关系

炎帝和神农是一个人吗,为什么有的地方说炎帝,有的地方说神农,他们有什么关系,庙底沟二期文化属于早期龙山文化,研究表明,早期龙山文化为前2780年)左右、我们说过炎帝族北进,大的是距今5000年左右,这正是庙底沟二期文化产生前不久、炎帝族到达中原,在黄河南岸陕县附近定居下来、不久就学会了驯养家羊,在时间和地点上,都与炎帝迁徙有着关联性。炎帝和神农氏是一人还是二人?神农、共工)北上中原,炎帝名声大振,神农氏作为一个远古农业伟人的形象或称号,在记录西周和东周的长篇史学巨著《国语》和《左传》中都没有出现过,说明这个称号是到战国以后才出现的。据今版《辞源》介绍,神农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月令》:“季夏之月,毋发令而待,以妨神农之事也。”

随州西花园遗址,所出现的太极图,距今5000年,那个时代,在考古学上属于新石器时代在传统层面就是神农氏时代。

“土神称曰神农者,以其主于稼穑。”在这里,神农是指“土神”,并非农业伟人的神农氏。其次,《庄子·知北游》:“灯荷甘与神农同学于老龙吉。”唐成玄英疏:“神农者非三皇之神农也,则后之人物耳。”在这里,神农是一个寓言人物的称呼,也非农业伟人。

以上两书都是战国作品。到西汉时代,作为农业伟人的神农氏开始出现,《史记·五帝本纪》描述黄炎阪泉之战,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而神农弗能征。炎帝欲侵凌诸侯,轩辕……乃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在这里,司马公把神农和炎帝明确分为二人,神农在先,已经衰落,炎帝在后,神农弗能征。说炎帝的称号后起,这是对的,但说古代有个神农氏,却在古籍中找不到依据,已如前述。尽管《史记》把神农和炎帝分为二人,但在《史记》以前就已出现的《世本》一书,就已经有炎帝神农氏的称呼。西汉时代,以上“分为二人”与“合为一人”的两种说法各行其是,到西汉后期,纬书大量出现,炎帝神农氏这一称呼,就普遍流行了。纬书的写作大多出自民间下层,把炎帝称为神农氏,反映了广大民众对炎帝的爱戴和尊敬,也证明了除了炎帝外,古代没有另外一个神农氏。

解读炎帝族的八代炎帝

研究炎帝部落的发展史,不能不了解大溪文化。大溪文化的巫山后稷族是距今7000-5000年前的部落。大溪人在这一时期逐步离开巫山地区,因为巫山山势险阻,不便农耕,尤其是水稻种植,对于一个善于种植的部落,对生存的扩展需求,是极为迫切的。

炎帝族从巫山深处走向江汉平原的广阔大地,是炎帝族由弱转强的关键一步,是炎帝族史上的重大事件,通过这一步,炎帝族在江汉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许多人才,进行了多方面的发明创造,《山海经·海内经》有一段记述,原文如下:“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这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一直关注的话题,他们有什么关联,各自以什么功绩载于人们的记忆和史册。

从《山海经》这段文字的前后内容来看,这一部分是《山海经》全书的最后一部分,所讲内容都是讲古代各大部族的发明创造的。首先是讲帝俊族发明舟、车,然后讲少昊族发明弓、矢,然后又讲帝俊族发明琴瑟、歌舞,然后讲后稷族发明牛耕。接下来就是本段,应当是讲炎帝族的发明创造的,因此这一段可称为炎帝族的发明创造表,也是一张炎帝族名人表,二者是统一的,谁发明创造什么,就以这个发明创造作为他的名字。这样容易写,也容易记住,这也是古代记述者的巧妙创造。从研究炎帝的角度来说,有必要把这段文字全部理解清楚,虽然古文简约,难以尽晓,但我们也要不惮其烦,尽力而为之。

首先是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炎帝不是本句的主语,主语是炎帝之妻听訞,赤水就是长江,因为长江流经漫长的红壤地区,水色带赤。子是女子,古代可以用子作为男或女的一般性敬称。赤水之子就是家住长江附近的女子。但是也有的研究者认为这个赤水应是黄河,为什么水中带红壤的长江不叫赤水,而水中含有大量黄泥的河水反而居赤水之名,作者也没有讲出什么根据,只是根据一种定见,即认为炎帝族不起于南方,而是起于北方的黄河流域。这种定见本身是经不起考察的。把听訞作为名人表之首,显然有女性优先的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

2019年,一些热爱随州的文化人在洛阳组织一场活动,考证听訞也是在随州出生,可以佐证的器物)实在太少。随州学术界和宣传部门要引起注意,不能因为爱家乡就什么都望自己篓里)装。

其次是炎居,炎居应是炎帝部族中首创定居生活的带头人。也与烈山柱应是同一人,因为居与住音近意同,定居在哪里,就是住在哪里,而住和柱有密切关系,要住下来,就要使用柱子造房子,最简单、最原始的住房就是使用一根柱子的半地下式圆形住房。

在地面上挖个朝天洞,洞中间立根柱子,利用此柱子把些树枝捆绑在柱子顶上盖住洞口,铺些茅草做屋顶,不用做墙,房子就做好了。始生)之物,其形粗陋,但万事开头难,有了开头,逐步改进,也就不难做到了。柱的初义,应是支持屋顶的顶梁柱,至于发展为图腾柱,那恐怕是后来的事了。

第三是节并,节并的含义古今无解,《山海经》的各家注释,也从不对节并作出解释。《汉语大词典》收词极多,但也不收节并。千年无解之事,我们来试解一下,也是开个头。这里有两个思路,第一,并字怎么写,可以有多种多样,因为《山海经》经历了很多时间的手抄本阶段,各人写各人的,怎么方便怎么写,并无一定之规,大概是越减少越好,例如写成并字是最省,不能排除古本中节业可以写成节并,并和饼、业等字义也是相通的。第二个思路是:《山海经》这一段是讲各古帝系统的发明创造的,这节并也可能是一种器物被炎帝族发明出来。把这两个思路合在一起,就可以提出一个设想,这节并可能是节井之误,因为《风俗通》说:“井者,节也,法也。”在这里,井字和节字联系起来了。如果误写成并或业,和节连在一起称作节并或节业,就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这节井是用一节一节的木框叠起来的,而且各节连在一起不能分开,它做起来并不复杂,但是在操作上很有章法,很有条理,任何一根木杆的两头,一头要压在哪一根上,另一头要被哪一根压住,都有一定之规,不能随意乱放。所以说,“井者,节也,法也”。

这是很形象的说法。古代的人要定居,第一是要解决住,即柱)的问题。第二就是解决井的问题,否则就只能住在河边。那就会受到很大限制,而不能随地定居了。所以名人表在讲了听訞生炎居,提出了居的问题,接着就提出了井的问题,也是很有章法的。

节并不仅是个器物之名,也是一个人名,谁发明了节并,就以节并作为他的名字,如果不是人名,他怎能又生出戏器?(“戏”音同“戏”。)所以,我们认为读作井比较好。

第四是戏器,戏字从戈,戈是武器,与练兵、战斗等活动有关。戏字的本义是旗帜,旗帜是集合和指挥队伍的重要工具,这个本义在《史记》中仍然使用,如《史记·淮阴候传》:“不及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戏下就是把敌方大将的头颅砍下来挂在旗帜下面,这是旗帜鼓舞军心的作用。因为旗帜是重要的器物,故称戏器。戏器也是一个人名,是他生出祝融。因他发明了戏器,故就以戏器作为他的名称。

第五是祝融,祝融是古史上的重要人物,但祝融一词不是个人的私名,它是上古时代一种公职的名称,即主管用火的头领,他要负责用各种方法生火,保管火种,保证火种供应,监督正确用火等种种事务。祝就是巫祝,融是光明、明亮的意思。古代的公务中需要有较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别是与事神)有关的工作,一般都由巫祝担任,祝融自然也是一种巫祝,并可能世代以此为业,成为一种有传承性的公职。由于管火用火涉及重大的公私事务,各大部族都设有此职务,所以《山海经》说炎帝部族有祝融,也说黄帝部族中有祝融。我们要注意区分不同部族的祝融,防止混淆和混乱。

第六是共工,“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这里一排句有二个“生”字,但是含意并不相同。祝融生共工是说祝融是父,共工是他所生之子,生字表明是父子关系。共工生术器,这术器只是一个器物,生字除生育外,还有生产、制造的意思,共工生术器表明共工制造了术器。这术器究竟是个怎样的器物,《海内经》文有简略的记述:“术器首方颠,是复)土鞭,以处江水”。术器最大的特点是头的顶部是四方的,它的最大功能是能把土和襄都打入水中,把水地变为陆地,人就可以住在江水之上了。根据这个简要描述,我们可以抓住要点,知道这个术器就是一个夯实土穰的工具,现代人称之为夯头的器物。术器之术,应该就是秫字,古代开始时文字还未分化,只有术字,还没有秫字,故以术代称,秫是高粱,禾秆长得长而粗壮,秫即穗,都是指高粱秆子,秫器即是一种加工成方形的大石块,其功能是能把高粱秆子和土壤夯实,能经受住水的浸润,土块不易散开,这是水中造地的重要工具,石质的夯头做成方形,是为了夯击时受力面更大,提高功效。这种工具虽然制作并不复杂,但能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也算得上是共工族水工大军的得意之作。

在古籍中,术器作为人名,曾见于《今本竹书纪年》,该书在讲完颛顼高阳氏之后,有如下两句话:“术器作乱,辛侯灭之。”这两句是《纪年》的正文,正文下有一段王国维写的注释:“维案:此条实据《海内经》与《周语》注为之。”经历代学者研究,已查明《今本竹书纪年》是后人编造的伪书,上引王国维的注释也已明确指出关于术器的一条,也属后人编造,不足据信,术器在本文中,仅作为器物的名称对待。

第七是后土,是共工所生,他是中国最古的土地神,传世的资料已不多,先秦古籍中只有《左传·昭公廿九年》前引史墨谈话中提到他,说“共工氏有子曰勾龙,为后土”。

第八是噎)鸣,“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这句中的两个生字也是各有不同含义,后土“生”噎鸣)是指后土和殪鸣是父子关系,噎鸣)生岁十有二,是指噎鸣)发现一种岁十有二的天文现象,是说岁星周天运行,每十二年运行一圈,回到原处,这个“生”有发明创造的含义。今版《辞海》:“岁星即木星,木星在黄道带每年经过一宫,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所以我国古代称之为岁星,并用以纪年。”按木星绕太阳转一圈约需11.86个地球年,古代观测比较粗糙,认为是以12年为一周期,古代天文学称为一纪,把十二分之一纪称为一年,故可以木星的行次来纪年。炎帝族是个长期经营农业的古老部族,应该能产生一些知名的天文学家,但见于古籍记录的,仅此噎鸣)一家,更觉弥足珍贵。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星宿中,也有相关遗物佐证上古史前人们对星宿的探索和认知利用水平。

以上对炎帝族名人表从炎帝之妻听訞开始,逐个解读,至第八人噎鸣为止,这八人可能就是炎帝八代说之所本。炎帝八代说在现存古籍中,最早见于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该书是皇甫谧隐居宁夏固原县极为孤陋寡闻的环境中写成的,书中多杂取谶纬之说,神怪色彩浓重,书中的八位炎帝名称与本文名人表中的名称毫不相涉,相去甚远,已经看不出二者有什么渊源关系。本文中的八位名人或者是著名的部族领导人物,或者各有创造发明,从中可以看出炎帝族在江汉地区事业之兴旺,人才之活跃,可以说是炎帝族事业的黄金时期。

图为老将军萧克来随参观炎帝神农故里

烈山柱是炎帝起于南方随州的代表人物

烈山是氏称,柱是个人私名,是一位以随州为中心的炎帝。对炎帝直呼其名是不够尊敬的,当时的敬称是后稷,即粮食大头领(生前)或粮神(死后),以后才敬称炎帝。

后稷是南方人的敬称,而炎帝则是北方人(即中原人)的敬称。炎是热的意思,炎帝即炎方之帝,炎方即热方,中国居北半球,故炎方即南方,炎帝即南方之帝。炎帝这个名号本身,就表明了炎帝是起于南方的。从古以来,学界也是这样认定的,到了公元5世纪,郦道元作《水经注》,臆说了黄河流域渭水岐山县有一条姜水),炎帝起于北方说才落实到了陕西。以后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长期处于北方,炎帝不可能起于南方。

烈山柱敬称烈山后稷,他的祖源是巫山后稷,但巫山后稷族久处深山之中,其名不彰于中原。故北方古典经籍如《国语》、《左传》、《礼记》等书,均不记载巫山后稷之事,但巫山后稷到底是名家,南方经典古籍《山海经》不仅具体记载了他的墓地所在,而且具体描绘了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这比一条臆说的姜水),要踏实可信得多。烈山后稷久已名垂四海,再加上这深厚的祖传根源,把他定为炎帝起于南方的代表人物,应是再合适不过的事了。

烈山后稷的兴起虽晚于巫山后稷,但时代也很早,在《展禽谈话》中,展禽历数)远古时代的突出人物,把烈山后稷放在共工)和五帝之前,认定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伟人,在他之前,再无能与他相匹敌的农业巨匠。评价之高,无与伦比。以后公元前6世纪初年史墨谈话和战国时代《礼记》的记载,都继承了展禽谈话的评价,可以说历时千年,盛誉不衰。今天,世界烈山宗亲之间,依然经常用烈山长翠,烈山长青来制作锦旗和牌匾,相互在很多纪念活动中表达自己是烈山后裔。

烈山后稷的所在地是在江汉平原的北部,烈山二字是古名,是一个谐音字,真实的名称是厉山。“厉山镇,湖北省随州市辖镇,在市区西北18公里, 氵厥    水西岸。

图为兴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炎帝神农纪念馆  

  

随州是因古代的随国得名,《左传》说:“汉东之国随为大。”这个大首先应该指随州作为炎帝故里的地望之大。炎帝族在随州的发轫,影响之大。然后这个大才是指国力强大,这个大这应当是和这个地区在古代农业一直搞得很好有关联。在古代,农业是一切事业的基础,随国成为春秋时代的南方大国,绝不是偶然的。据著名古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考定,随国还有个名号,称为曾国,曾国的历史已湮灭,在史书上没有记载。在现代的考古发掘中,发掘出了曾国的古物,其中特别有名的是成套的曾侯乙编钟,这是我国乐器史上的稀世之宝。

所有这些都说明:这个烈山后稷的根据地不是如有些人所想象的,简陋的刀耕火种的贫瘠之地,而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南方农业上国。烈山后稷在历史上的存在时间,大体上是考古学上的大溪文化之后的屈家岭文化时期。从上文中的炎帝族的名人表所表明的兴旺情况来看,继屈家岭文化之后的石家河文化乃至在更长远的时期内,都是炎帝族在以随州为中心的江汉地区大显身手,蓬勃发展的时代。炎帝柱是我们随州人应该多了解和关注的,是我们建设家园的中流砥柱。

  

建议在炎帝庆典仪式上突出烈山五姓

从2009年起,经过10多年的建设,炎帝故里景区初成规模。纪念炎帝活动也经历了起起伏伏,由市办到省办,低谷时由镇办,时逢全国各地借文化发展经济成为时代潮流,随州抓住了这个世界级的文化名片,始终没有放弃,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上升为国家级祭祀,应该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终结了有史以来重黄轻炎的历史,校正了自司马迁以降各种专家们对炎帝的看法和认知。                                                                                                  

2011年的寻根节,结合世界烈山宗亲组织参加历届寻根节宗亲的建议,我向大典开幕式总导演提出在仪式流程中突出烈山五姓组织。我把炎姜)与烈山五姓的关系,烈山宗亲组织在国外的影响力。把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有关世界烈山五姓宗亲会组织作用的讲话和什么时间什么背景下在什么地方讲的都打印出来。告诉他海外华侨都有宗亲会组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增多,寻根问祖之风越来越盛,中国台湾同胞的祖先96%来自祖国内地,打好烈山牌有利于祖国的统一。组委会通过了我提议。成立的百家姓方阵中,烈山五姓的大旗引领着旗帜方阵。可惜的是,炎帝姜姓,应该把姜姓大旗举在最前面。

世界烈山宗亲组织与随州

世界烈山宗亲会是1939年在菲律宾成立的以源出)烈山的姓氏为基础的宗亲联谊组织。最初由吕,卢、高、许、纪五姓联合组织,目的是团结海外华人,在日据时期大家抱团生存,相互支持。每2年召开一次恳亲会,由五姓轮流坐庄,大家交流情感,共商发展。后来谢、邱、丁等姓也排)宗亲代表参加联谊活动。烈山五姓宗亲会在世界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2年一次的恳亲会被誉为宗亲界的奥运会。受到世界各国政要的重视和支持。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在职期间,就利用韩国宗亲寻根山东的机会,寻求和中国建交。在他退休后,他担任世界卢姓)宗亲会会长,多次到中国寻根,为中韩文化交流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新加坡华侨高新平,台湾同胞,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到厦门投资的企业家,第一个成立厦门台商协会,组织台商到大陆投资的爱国商人。他先后创办了三德集团等十多家企业,是世界高姓宗亲联谊会的会长,曾准备到随州投资7000万元兴建水泥建材厂和成立200万元的高新平教育奖学金。可惜的是,高老在2012年12月因病去世。

随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时,时任会长胡青兰提名我作为秘书长,鉴于在姓氏文化研究的成绩和对海外烈山宗亲组织的联系,市领导许国庆提议我作为随州烈山五姓宗亲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随后随着对外交流的需要,我们成立了随州市烈山姓氏文化研究会,我担任会长。专门研究烈山文化,组织世界烈山宗亲来随州寻根问祖,为招商引资服务。在随州形成了市炎黄文化研究会负责组织专家学者挖掘整理炎帝神农精神,固化和提高人们对炎帝故里在随州的认同,引智。市烈山姓氏文化研究会负责在寻根节期间邀请海内外知名企事业家来随州祭拜始祖考察项目,引资。这期间,我参加了世界烈山宗亲会组织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召开的年会。也参加了国内河南郑州举办的拜黄大典,陕西宝鸡和山西高平举办的拜炎大典,甘肃祭拜伏羲大典和山东临淄齐文化节祭拜太公大典,对上古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2010年,在菲律宾举办的世界烈山五姓宗亲联合恳亲大会上,时任随州市人民政府付)市长夏卫东参加本次大会,并且在会上向一千多名海外烈山宗亲陈叙随州建市以来的成就和作为烈山族宗源地对世界烈山宗亲的诚挚邀请。经随州代表团积极申请,大会主席团经商讨决定,2012年世界第十三届,亚洲第二十届烈山五姓宗亲会在随州举办。

这是世界烈山组织第一次在国内举办恳亲活动,随后的两年世界,我们开始筹备,拟定参加人员,发布会议通知。厘定参加人员,制作会议资料,鉴于当时随州市的接待能力,大会邀请的人数从最早的2000多人到最后市委书记刘晓鸣确定500人的规模。我们反反复复的和国外宗亲沟通解释,同时还要和台湾的“台独”分子作斗争。排除干扰,确保会议成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次大会,先后四次召开由统战部门,外事侨务已及)公安,交通,卫生,城建,宣传,财政等多部门组成的筹备会联席会议。随州市也成立了烈山五姓宗亲会和卢,许,高,纪,吕,姜姓宗亲会,分别对口联系和接待海外烈山宗亲。

2012年10月22日至24日,世界第十三届,亚洲第二十届烈山宗亲联合恳亲大会在随州凤凰酒店隆重开幕。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51个代表团共568人)参加会议,市长傅振邦主持欢迎晚宴,并且参加大会开幕式。恳亲会分欢迎晚宴,大会开门,交流发言,宗亲联谊,烈山祭祖,烈山之夜几个版块。获得了圆满成功,海)另外30多家媒体先后发布新闻50多条。大会形成决议,随州是炎帝故里,是世界烈山组织的根,世界烈山五姓宗亲会将把永久会址设在)随州。大会通过新加坡烈山五姓宗亲会代表团探长高新平先生的提议,把姜姓列入烈山宗亲会,改名为世界烈山六姓宗亲会,以后还可以在增加烈山姓氏,其他姓氏尊姜姓为母姓。大会认为,随着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海外烈山宗亲参加祖国建设的热情高涨,世界烈山宗亲组织应该多在国内开展活动。大会经过竞争,贵州遵义市获得了2014年的举办资格。炎帝的画像,炎帝的塑像纪念品,随州每年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的视频一次次在随州之外的异国他乡重现,一次次激动着参加者的人心。目前,经过我们的穿针引线,世界烈山宗亲中的姜姓,许姓,卢姓,吕姓文化研究机构都在炎帝故里风景区捐款捐资修建了炎帝功德纪念碑,有各姓氏名人或题词或撰文歌颂炎帝功德,表达笃亲睦族,光宗耀祖的家国情怀。成为炎帝故里的一道人文风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赫赫始祖,恩泽八方。启迪蒙昧,告别蛮荒,伟绩丰功,万古流芳。从1991年开始,近30年来,炎帝庆典由市办,省办到国办。先后数十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港澳台及海外侨胞中具影响的知名人士参加庆典,海里外200多家媒体参与报道。庆典活动场面宏大,盛况空前。炎帝故里随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炎姜)文化研究,硕果累累。作为个人,受到成思危),陈昌智,许家璐,顾秀莲,齐续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嘉许。结交一大批海内外知名企业家和热爱祖国心系天下的社会贤达,成为我一生也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2020年,庚子新春,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炎帝祭拜以线上线下同拜祖的方式进行,全球华人在网上祈福国泰民安,世界和平。以非常之举应)非常之事。在战疫情的)时代大背景下,挖掘炎帝神农精神的时代价值,创新拜祖方式,顺应了全球华人的集体呼唤,搭建了亿万华人心向祖国的连心桥,传播价值观念,凝聚了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磅礴伟力,唤起了世界人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新认同,彰显了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遵循着神农精神前行,伟大的民族,在伟大的时代,讲好烈山故事,为中国梦培根铸魂,烈山旗帜永远高高的飘扬,中华泱泱,山河无恙,我们一直在路上。

2011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参加寻根节期间在国宾馆与作者合影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