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随州文化
中华大洪山历史文化
  • 发布时间:2016-05-28 11:18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涂小丽
  • 审核:系统管理员
打印

    打开湖北地图,在中北部有一座独立的山脉,它便是巍巍耸立在汉水之东的大洪山。它西临襄(阳)钟(祥)谷地,东接水河谷丘陵,南连江汉水网平原,北与桐柏山遥相呼应。绵旦襄阳、随州、荆门、孝感四地区六县市(宜城、枣阳、钟祥、京山、随县、安陆),自西北向东南绵延约140公里。主峰宝珠峰位于随州境内,海拔高程1055米。

    大洪山是何许山也?原来是与武当山齐名之山,而且是中国古代经过官方认可的湖北省唯一与武当山比肩之山。

    《大洪山志》记载,清代康熙皇帝“诏各直省大臣绘所属名山进呈御览,尔时湖北以大洪山及太和山二图上,合天下所上之图,共百有二十,奉旨摹刻,藏之内府,曰《百二名山图》。”与大洪山同时进贡名图的太和山也就是武当山,其名气之大,与中国道之大,别无二致。

    比清代更早,明代曾任工部尚书、兵部尚书的李充嗣在 《游洪山三首》中就有“为爱名山仗策来,从行冠盖野人猜。衲衣伴我寻芳处,漫写新诗扫石苔”之句,可见大洪山明代就已大名在外。比明代还早,宋末僧人释真净《寄洪山纯禅师》写到:“碣转虬龙后,名山护有神。道场千古旧,法席几翻新。废去何由物,兴来故人在。况师先达者,不与众同尘。”可见大洪山成名之早。

    而且,论及高耸,神农架神农顶、恩施大山顶、大别山天堂寨都比武当山高出一个多头,却都没有列上名山的榜单。反而是比武当山还矮一大截的大洪山与之齐名。虽然两山都不是刀削斧劈高耸云天的可观之山,但都是元宝一样的多福宜居古山。就像华中科技大学陈先红教授在《大洪山颂》中写到的:“海拔1055米的高度,并不伟岸,盘亘3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却很神奇。秉承着上下五千年的英雄气概和王者风范,大洪山从中国百二名山中款款走来。”

    大洪山风调雨顺,多长寿之人。从公元470年到明朝前期一千余年,大洪山曾经有一个苌寿县(长寿县)。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大洪山区域随县、钟祥一带的人均寿命列全国第二位。这样看来,大洪山是一个寿山,可谓寿比南山。

    追根溯源,这些祖荫庇护缘于大洪山间的炎黄二帝之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杰,曾经负责主持大洪山脚下的雕龙碑遗址发掘工作。通过对考古发掘发现的分析,结合史记和传说,他认为雕龙碑很可能就是炎帝氏族的都邑。民间传说和历史上记载的炎黄二帝分合交和之地,应该非大洪山莫属。

    大洪山,何止降临了我们的祖先炎黄二帝,还盛产了汉代的刘玄、刘秀,隋代的杨坚,元末明夏的明玉珍、明升,明代的朱厚 等六位帝王,炎帝生在湖北随州大洪山区域,升天于湖南的炎陵县,似乎已有定论。杨坚封地在随州大洪山,祖籍在陕西华阴,也不存在异议。除开祖籍不在大洪山的皇帝、杨坚这两位,祖籍于大洪山的,多达6为皇帝。6个帝王1个“故山”的,世上难寻其二。大洪山,实乃福禄山。

    大洪山不仅是炎帝神农故里,还是编钟古乐之乡。1978年出土于随州擂鼓墩的124件古乐器蔚为壮观,其中规模巨大、保存最好的打击乐器—春秋战国时期曾侯乙墓编钟震惊世界。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说:“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某些方面需要重新研究。”2010年6月8日,中国音乐协会授予随州“中国编钟之乡”。

    大洪山,何止是福禄寿喜山,更是诗书礼乐山。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炎帝诞辰之日,很多炎黄子孙都要汇聚大洪山,寻根问祖,祭拜神农。中华文明,必将在大洪山一代一代传承,我心虔诚;中华崛起,必将有大洪山千峰万壑铮铮响应,我心沸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