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随州文化
连舜宾,忠义之风传千年
  • 发布时间:2015-08-17 08:42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苏杰
  • 审核:系统管理员
打印

    北宋文豪欧阳修一篇《连处士墓表》,使身为布衣的连舜宾闻名天下;而连庶、连庠、连南夫、连万夫、连横……近千年来,连氏的后代子孙,也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将生生不息的忠义之风,发扬光大。
不言而信,为人当如连公
    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离开随州已二十年,在文坛政坛已经声名显赫、正在扬州知州任上的欧阳修,为千里之外的应山一个平头百姓连舜宾,作了一篇《连处士墓表》,开篇即将连舜宾放在一个很高的道德高度: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一个去世已经二十年的布衣老者,当地的老百姓依然怀念不已,教育子弟做人,以连公为人生标杆; “五保户”等弱势群体每每遇到困难,也以连公不再而遗恨无穷。与地方官吏相比较,连公没有 “公权力”为自己拉票加分,老百姓却对他爱戴有加思念无穷,正是做到了 “行之以躬、不言而信”的崇高境界,凡事为人设身处地、身体力行,自然无须多言也能取信于人!
    对连处士的评述,其实也饱含了欧阳修自身从朝廷到地方,几经宦海沉浮而壮心不已的人生感悟。欧阳修参与范仲淹等人推行的 “庆历新政”,力图消除时弊,革新社会,新政受挫,几次遭贬,仍不改初衷。而连公的 “为人”,也正契合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
    连舜宾是一个孝子。其父卧病在床,他“供养左右十余年”,而没有再参加科举考试,牺牲了步入仕途的个人前程。
    连舜宾是一个义士。为其父养老送终之后,他将家里的钱财“悉散以乡里”,扶危济困,造福乡邻。饥荒之年,粮价飞涨,他将家里的粮食以平价售出,“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
    连舜宾是一个轻财重教的慈父,亲自“教其二子以学”,并自豪地说:“这孩子就是我的财富!”
    连舜宾是一个大度的长者。有一个盗贼偷了他家的牛,官府追捕得很急。盗贼走投无路,只好把牛送了回来。连处士不仅没有报官,还抱歉地说:“麻烦你把牛送回来了。”并且,体谅他是一个穷苦之人,赠送他很多物品让他走了。而“盗亦有道”,一次,他有事到信阳去,在西关遇到了盗贼。盗贼身边的人告诉这是连处士,盗贼连说:“此长者,不可犯也。”
    为人如此,人们自然对他感恩戴德。连舜宾到云梦看望兄弟,“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
    在《连处士墓表》的结尾,欧阳修说到了自己作表的目的,是担心时光流逝,“应山之人不复能知处士之详也。乃表其墓,以告于后人。”
    一篇《连处士墓表》,不仅“应山之人”牢牢地记住了连舜宾,更因为“欧文”的身价,而在天下广为流传,起到了教化世道人心的作用。
    欧阳修在表中没有叙及作此表的个人缘由。而在明嘉靖《应山县志》中,有一篇《连都官墓志》,叙及欧阳修与连舜宾及其子的情谊:“宋元宪公暨其弟景文公皆游于处士之门,而欧阳公交际尤密”。原来,连舜宾在亲自“教其二子以学”的时候,宋家的两兄弟宋祁、宋庠(原名宋郊)也拜到连处士的门下就学,而时在随州的青年欧阳修,也曾慕名游学于连处士座下。在《宋史·连庶传》中,也称“庶始与弟庠在乡里,时宋郊兄弟、欧
    阳修皆依之。”如此看来,欧阳修与连舜宾
    有师生之谊,与其子及宋家兄弟有同学之
    情。无怪乎,在《连处士墓表》中,欧阳修对
    连处士的景仰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连处士亲自教育的两个儿子,“后皆举进士及第”,在欧阳修作此表的时候,宋“庶为寿春令,庠为宜城令”。
    而他的另两个得意门生,宋祁与其兄宋庠不仅同举进士,礼部本拟定宋祁为第一,宋庠第三,但是章献皇后觉得弟弟不能排在哥哥的前面,于是定宋庠为头名状元,而把宋祁放在第十位,人称“二宋”,又有“双状元”之称。由此,宋庠获得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的“连中三元”美誉。“二宋”不仅考试了得,在仕途及文坛都有很大的成就。
    “东城渐觉风光好,鄃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首《玉楼春·春景》一词,便出自宋祁之手,因而他被人称为“红杏尚书”。宋祁还曾与欧阳修等合修 《新唐书》,前后长达十余年。
    连处士因行孝而与仕途无缘,却将自己的学问道德传之后人,连家的连庶、连庠和宋家的宋祁、宋庠被称为“应山四贤”,成为激励人们进取向上的榜样力量,给“为人当如连公”又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守道好修,良吏更兼君子
    令人深思的是,连庶、连庠“皆举进士及第”,并步入仕途,而《连庶传》在《宋史》中,却是列于《隐逸传》中的。
    按说,连庶做官,有很多优越条件。其一,科班出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目标,而连庶兄弟相继“举进士及第”,也就为其仕途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二,政绩卓著。连庶做寿春县令时,“开濒淮田千顷,县大治。”大兴学校,尊礼重教,社会风气良好。重视文化传承,保护历史文物,“淮南王旧垒在山间,会大水,州守议取其甓为城,庶曰:‘弓矢舞衣传百世,藏于王府,非为必可用,盖以古之物传于今,尚有典刑也。’垒因是得存。”其三,富有人脉。连庶做寿春县令时,欧阳修、宋祁、宋庠都身居要职,且同学之情并不曾淡漠。在《连都官墓志》中,述及欧阳修、宋祁、宋庠“三公贵显,待公益厚”,即“三公”待连庠“益厚”,对待同是同学的其兄连庶,自然也不会“薄”。果然,“翰林学士欧阳修、龙图阁直学士祖无择言庶文学行义,宜在台阁”,欧阳修公私兼顾,推荐连庶进京到朝廷任职,而并无什么渊源关系的龙图阁直学士祖无择,也慧眼识人,说明连庶是可担大任的人材。
    但连庶却辞官而回,“退居二十年”。先是为奉养老母“乞监陈州税”,不久即求归,朝廷任命他为昆山县令,他“辞不行”。
    在对于做官的态度上,相较于欧阳修的叔父欧阳晔,连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欧阳晔不愿攀高枝,“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连庶对欧阳修、宋祁、宋庠这些“亲旧”之人,不仅没有登门相求,甚至对他们的提携,也没有怎么“领情”。对其辞官的原因,《宋史》的解释有些玄意:连庶“尝送客出北门,见日西风尘,而冠盖憧憧不已,慨然有感,即日求分司归”。日薄西山,风尘仆仆,大官小吏们的冠盖相属,往来不已……或许连庶触景生情,顿感人生渺茫,即起归去来思。但连庶并没遁入空门,而是严于律己,洁身自好,“守道好修,非其人不交,非其义秋毫不可污也”。其一生,为官为民,纤尘不染,人称“连底清”。
    作为弟弟的连庠,《宋史》记载较简,仅为“庠亦登科,敏于政事,号良吏,终都官郎中”。而《连都官墓志》则记载较详。
    连庠北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卒于京师”,在任宜城县令之后,又任秘书丞、太常博士、职方员外郎、屯田都官郎中等官职。其子仲熊将其安葬于应山“县西三钟山下”,并请人写了《连都官墓志》,作者王莘慎重考证了连庠的生平事迹,“得其所以行于己施于家而著于人者,岂非孔子所谓行君子者耶。”
    作为“君子”的连庠,“操履如其父,而洁廉真正,不随世俯仰,与其兄庶友爱尤笃”。做宜城县令时,节省开支,便民利民,“县当南北之冲,调度供馈,颇劳于民。公节撙以礼,而上下便之”。更可贵的是,连庠高风亮节,在困难面前上,在荣誉面前让,在“知深州饶阳,举监定州便粜仓”的时候,“当受赏,公不自言,而让其同僚段绎,绎因以徙官。”
    在将官职的升迁视之为身家性命的官场,连庠的谦让与其兄连庶的辞官,其精神一脉相承,皆“操履如其父”。欧阳修、宋祁、宋庠“三公贵显,待公益厚,而公不以一毫干也。”故旧显达,不仅不以仕途升迁之事相求,而且,有升官的机会,却拱手让人,甚而至于辞官归隐,因为,在连家兄弟的心中,在仕途之上,将做人的道义、清廉看得更为重要。
    也正是如此,欧阳修对其赞叹道:“其言行比之为芝兰金玉!”
    而欧阳修的老朋友尹洙也大为称赞:“良吏也,君子人也!”
    尹洙的称赞,并不是看在老朋友欧阳修面子上的逢承话,而是自己的肺腑之言。
    被尹洙赞为“君子”,是一种十分难得的美誉。因为尹洙自身,就是君子中的君子。
    在官场遭贬,是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祸事,但这个尹洙,却偏偏要伸出个脑袋接石头。《宋史·尹洙传》载,尹洙在京城做太子中允的时候,遇到范仲淹受挫遭贬,竟主动上奏道:“仲淹忠亮有素,臣与之义兼师友,则是仲淹之党也。今仲淹以朋党被罪,臣不可苟免。”因而被贬为监唐州酒税。后来,尹洙在官场中几经沉浮,做到了起居舍人、直龙图阁、知潞州的方面大员,却又因官场争斗,被人告了御状,查来查去,“不得他罪”,却查出一个暂用公使钱为部下还债的罪:“洙以部将孙用由军校补边,自京师贷息钱到官,亡以偿。洙惜其才可用,恐以犯法罢去,尝假公使钱为偿之,又以为尝自贷,坐贬崇信军节度副使”。
    公使钱相当于现代财政拨给的公务经费,可用于解决官署办公经费不足、宴请开支困难、迎来送往无资金和部分官吏生活困难补助,但不能用于个人开支。潞州地处北宋边疆,正是用人之际,尹洙因爱惜部将之才,担心他因欠债被罢去,而用公使钱为其还债,尽管这钱后来归还了,还是被追究责任,而被贬到随州为崇信军节度副使。
    据《随州志》、曾巩《尹公亭记》等载,“尹公洙以不为在势者所容谪是州,居于城东五里开元佛寺之金灯院。尹公有行义文学,长于辨论,一时与之游者,皆世之闻人,而人人自以为不能及。于是时,尹公之名震天下,而其所学,盖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故其居于随,日以考图书、通古今为事,而不知其官之为谪也。”
    遭贬而不以为贬,日以学问为事,当不是一句“穷则独善其身”所能概括,正是尹洙“内刚外和,博学有识度”,心胸旷达的“君子”写照。
    大概也正是在这期间,他对连庠有所接触了解,并写有《给连庠光化尉》等书信。光化县尉,是连庠进士及第后的第一任官职,宋代的随州,领有随、光化、唐城、枣阳四县,尹洙居随而识人,以连庠为“良吏”“君子”,并探讨“为吏之术,大概本于仁而达下之情”,鼓励他关注下情,仁而爱民。
    连庠没有辜负尹洙的期许,其一生,虽官位不高,但清廉自守,人称“连底冻”。连庶、连庠兄弟,时称“应山二贤”,其言行举止,对地方的道德风尚发生了很大的影响,“是以应山之俗信厚而知廉耻者,皆其力也。”
忠义报国,浴血奋战疆场
    在太平之世,连庶因辞官还乡,而被 《宋史》列入 《隐逸传》;而连舜宾曾孙连万夫,在家国危亡之际,又挺身而出,舍身卫国,被 《宋史》列入 《忠义传》。
    其实,这辞官还乡的“退”,与浴血沙场的“进”,内在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忠孝一体,于国为忠,于家为孝,连舜宾为了行孝而舍弃了科举,连庶为了清廉自守而舍弃了仕途,连万夫为了保家卫国而舍弃了生命,但他们永远也不会舍弃的,是传统的家国观念与忠孝节义的操守。
    连万夫生活的年代在北宋南宋之交。
    公元1125年,金灭辽之后,便大举攻宋。宋徽宗赵佶无计可施,竟禅位于长子赵桓,自己做起了太上皇,将一个乱摊子扔给了儿子。而临危受命的宋钦宗赵桓,却根本不是力挽狂澜的料儿。他改年号为 “靖康”,在位仅一年零两个月。其为人反复无常,初用李纲击退金兵,不久又听从奸臣谗言,罢免了李纲,向金求和。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人进攻汴京,俘宋徽宗、钦宗二帝,并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押送北方,汴京城掳掠一空,北宋灭亡,是为“靖康之耻”。
    继位为帝的宋高宗赵构,抵挡不了金人的攻势,疲于奔命,节节南逃。
    此时的随州,也是战火连天。
    公元1128年 (宋高宗建炎二年),“军贼孙琦焚随州”。“建炎四年,群贼犯应山”。
    国难当头,连万夫“率邑人数千保山砦,贼不能犯。”但贼兵汹涌而至,“围之三日,卒破之。贼知万夫勇敢有谋,欲留为用,万夫怒,厉声骂贼,为所害。”
    连万夫为保家卫国牺牲的时候,其兄连南夫也正在抗金的战场上浴血奋战。
    在《钦定四库全书》中,有一篇宋词名家韩元吉写的《连公墓碑》,对连南夫的生平事迹,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连南夫,字鹏举,与同为民族英雄的岳飞字号相同,其命运,也与岳飞有共同之处。连南夫生于北宋元丰八年 (公元1085年),卒于南宋绍兴十三年 (公元1143年),长于岳飞(公元1103)十八岁。当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的时候,连南夫已在三年前因上书反对和议,力主抗战,被秦桧贬谪,并在岳飞去世的次年也含恨而逝。
    连南夫二十七岁举进士的时候,正是北宋内忧外患危机重重的宋徽宗政和二年 (公元1112年),经过颖州司理参军、鼎州教授、襄阳主薄、礼制局检讨、殿前文籍校书郎等职的仕途历练,连南夫逐渐崭露头角,受到重视,“徽宗一见奇之,仅逾年,擢之侍从。”
    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及次年,连南夫两次以太常少卿、祭奠吊慰使的身份,出使金国,不辱使命,与金人 “论辩不屈,遂成礼而归”, “天子记其才气可用”。
    以天下为己任的连南夫,并不以完成“出使”的任务为满足,而将沿途所见所闻详细记录了下来,并向宋徽宗敲响了警钟:“敌有轻视中国心,不一二年将不遗余力而来矣!”大敌当前,宋军却弊端百出:“刘延庆败十万众,皆童贯赏罚不明,至其遁走,且厚币以易云中,而以捷奏,乞斩贯、延庆,以谢天下。”
    率十万众竟屡次战败,还玩出用钱收买失地,“包装”成“大捷”上报的把戏,谁有这么大瞒天过海的胆子?连南夫点名道姓、请皇上开刀问斩的童贯是何许人?
    童贯正是当时的权宦。初为管供奉的宦官,徽宗喜爱书画,童贯便到处搜括书画奇巧,取媚于徽宗,助蔡京为相,蔡京亦投桃报李,荐其为西北监军,领枢密院事,掌兵权二十年,权倾内外;时称蔡京为“公相”,称童贯为“媪相”。
    连南夫虽然受到徽宗一时赏识,“拜中书舍人”,却得罪了童贯及其党羽,受到打击报复,“诋公为不职”,被排挤出京,并安排到童贯的手下任庆源知府,再慢慢收拾。在连南夫“挝登闻鼓”的抗争下,才于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改任濠州知州。
    但宋金形势,不幸被连南夫言中,“是岁十二月,敌果率众逼京师。”继位为帝的宋钦宗,准备与金“讲和”。连南夫慷慨上奏,请求领兵解围。1127年(靖康二年),金人攻破汴京城,俘宋徽宗、钦宗二帝。连南夫坚守濠州:“缮治濠城,凿巨石五百步,运甓塞淮流之贯城者,增城为三丈,立楼橹并城,开稻田十里以为泞。”为稳定大局,一方面严防投降派,“公密伺于境上,曰:‘有赍赦者当斩之’。”一方面“即遣人驰蜡书劝进”,请宋高宗继皇帝位。随后,上书“论讲和致祸之由……画捍御策为四十条”。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连南夫任显谟阁学士,知建康府,后知桂州,又改饶州。“金人已自江浙破豫章、临川,游骑至饶境。公科丁壮为固守。……有侯进万余来攻……刘文舜大踗数十,由南康而下。公躬部民兵,昼夜乘城,矢石几尽……于是饶以块然小垒,而能却金兵,捍群盗,独立于江左,饶人至今祠公不忘。”后知信州、泉州,经略安抚广东,进宝文阁学士,“岭南水陆盗贼充斥……公入境,合诸郡兵,以次年平定……岭峤遂清。诏书奖谕,迁官一等。而公裁决明审,滞讼悉空。番禺之人立祠作碑,以纪其绩。”
    徽宗及其皇后被金人折磨至死的消息传来,连南夫又是慷慨激昂地上疏:“事已如斯,追救何及?惟用兵可以雪耻。宜乘军民痛忿,竭作北向也。”“自靖康,深以和议为非,至谓不知讲和为何策。国家之难,皆和议有以致,执论不变。”但这却得罪了秦桧,“宰相以成功自居,指公为异论之人”。于是其爪牙奉其意旨,找碴攻击,“由是落宝文阁学士”。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连南夫报国无门,含恨而终,年五十八岁。
更名复籍,铭记家国情怀
    2005年连战先生访问大陆期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送给连战先生一份礼物,是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的连战祖父连横更名复籍档案复制件。该组档案共有两件:分别为1914年2月北京政府内务部办理连雅堂(连横,号雅堂)申请恢复原籍案的文书、1914年2月北京政府内务部办理连雅堂申请更名案的文书。
    连横,是连南夫第二十四世孙。连横的七世祖痛感明室之亡,不甘臣服于满清统治,故渡海到台湾。连横生于公元1878年(清光绪四年),正是满清的统治日渐腐朽没落的时候。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战败的满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被割让给日本。1897年,20岁的连横难以忍受日本侵略者的统治,独自来到大陆,进上海圣约翰大学求学。后来,奉母命回台完婚。为抒家国之痛故国之思,连横与十位诗友结成日据时期台湾岛上成立的第一个诗社——浪吟诗社。
    1902年,连横到厦门,了解到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纲领,将光复台湾的希望寄托在祖国的复兴上,开始参与推翻清朝的斗争。1905年,连横移居厦门,和好友一起筹办《福建日日新闻》报,宣传革命,反帝反清。清朝统治者视此报为眼中钉,对连横派密探跟踪,设计暗害,幸有同志及时通报,清府才几度搜捕未获,最后竟串通驻厦日本领事馆强行将报馆封闭。南洋同盟会派人前来厦门,商议将《福建日日新闻》改组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因报被查封而未果。连横不得已又返台湾,从这时起,他开始撰写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台湾通史》。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连横喜出望外。1912年,连横回到大陆,到上海与友人纵论天下,挥毫为文。1913年春,连横到北京参加选举国会议员。此后周游祖国各地,出居庸关,入张家口,穿大境门,至阴山之麓,再过邯郸,临广武,登大别山,历辽沈……其间,先后任职于两家报纸,并向北京政府内务部提出办理连雅堂恢复原籍的申请文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后来,连横为奉养老母,回到台湾,并专心从事《台湾通史》的撰写,于1918年终于完成了这部历史巨著。1920年,《台湾通史》上、中册在台北相继出版。次年,下册也随之付梓。修撰台湾历史的愿望,始于连横13岁那年。当时,其父连永昌买了一部《台湾府志》送给他,并告诫:“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事。”台湾被日本占据后,日本统治者为了泯灭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大量毁灭台湾的历史文献,有意伪造虚假的历史愚弄民众,感于 “国可灭而史不可灭”的古训,连横立志要写一部台湾信史。 《台湾通史》仿司马迁 《史记》之法,为文言纪传体,共60余万言,完整地记载了台湾从隋炀帝大业元年 (公元605年)至清光绪二十一年 (公元1895年)一千多年可以确凿稽考的历史。
    1936年春,连横在沪病逝,年59岁。弥留之际,嘱咐其子连震东:“今寇焰逼人,中日终必有一战。克复台湾即其时也,汝其勉之。”连战在《祖父与我》一书中说,在他出生前两个月,祖父连横患肝癌弥留时留下遗言:“中日必将一战,若生男则名‘连战’,寓有自强不息、克敌制胜之意义,又有复兴故国、重整家园之光明希望!”
    2005年4月26日,当连战接过祖父连横更名复籍档案复制件的时候,感动地说:“胡总书记把我祖父当年要求恢复中国国籍的申请书找出来送给了我。祖父连横在日本统治台湾那个时代就要求恢复中国国籍,可见是一个民族思想非常强烈的人。”
    2013年9月20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偕家人,到广水市寻根问祖,在连舜宾处士陵园,祭拜先祖连舜宾。连战说:“身在宝岛,引领北望,鄂北广水,祖墓萦心……当此中秋,渡海而来,恭祭我祖,俯首缅怀……忠仁孝悌,不敢违背,家国情怀,永当铭记。”并坚信:“不管是千年古道还是万丈西风,我们兄弟姊妹执手同心,定能振兴中华。”
2014年7月,连舜宾处士陵园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