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随州文化
随州文物
  • 发布时间:2013-03-07 11:18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苏杰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夏后启得乐图
 

      图案装饰于乐器五弦琴尾段底面之上,木胎髹黑漆,用红、朱彩绘,以细小的网状方格纹为底纹,其上绘主纹。图案主体为两幅上下相似的神人戏龙图,神人跪坐于龙首之上,圆脸长发,月牙形口,双目侧挂,面露笑容,乐态融融。神人头珥两蛇,以龙为臂膀,胯下两龙作蟠缠状,龙身绘饰菱形纹。据推测,图案所表现的主题内容是夏后启上天得乐图。
      出土地点: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怪兽柱

  
      怪兽柱为编磐架立柱。怪兽由兽头、鹤颈、龙身、鸟翼、鳖足组合而成。兽首张嘴垂舌,两侧有对称弯角;鹤颈为柱,鸟身为座,鼓腹屈腹,双翼平展,鳖足立地。羽翅上浮雕蟠螭纹,鸟身脊背上浮雕卧龙,兽体上饰有错金纹饰。怪兽头颈、身体、双翼多呈S形弯曲状,既表现了怪兽充满力量的身体各部位的微妙起伏,同时通过S形曲线的多次转换,表现生命活力和曲线美。
  出土地点: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
  外形尺寸:高68CM
  制作年代:战国
弋射图
 
 

 
      弋射图是一幅绘于衣箱盖上的装饰性绘画图案。箱盖为整木剜凿而成,盖顶隆起为拱形,器表以黑漆为地,朱色绘花纹图案。盖顶一端描绘有象征天界的蘑菇状云纹,另一端绘伏戏、女蜗人首蛇身互相缠绕连体图案。中间由蘑菇状云纹分割出两小块画面,绘戈射图2幅,内容相同,形态相似。画中绘有二株左右相邻的神木,一高一矮,高为扶桑,矮为月桂,树杆挺直,枝叶繁茂,枝头挂果象征太阳和月亮,树端分别栖有日中之精和月中之精。一人立于两树之间,佩剑持箭,举臂张弓,从树上弋射下一鸟。这幅图案中所表现的是中国上古神话羿射日月的形象写照。画面蘑菇状云纹以粗状的线条绘出,而扶桑和月桂则用细密的笔触描绘繁茂的枝叶。画面采用了俯视的视角,并由近及远通过物体的大小表现出来,粗状的蘑菇状云纹、高大的树杆和矮小的人物给人一种从高天下视的感觉。
      出土地点:湖北随州曾侯乙墓
      外形尺寸:漆衣箱盖长69厘米,宽49厘米       制作时期:战国
 
撞钟图
 

  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鸳鸯盒腹部两侧分别绘两幅漆画,其一是《击鼓图》,另一幅则是这幅《撞钟图》。
  画面长方形,黑衣朱绘,图中绘有两只对称的长颈鸟形怪兽为支柱,张嘴衔吞横梁,悬挂大小不同两钟,鸟兽脚腹问架横梁,悬挂编钟。乐师头戴鸟形面具,双乎握持长木棒,作撞钟状,姿态优雅自如。整个画面都给人一种强烈的动感:撞钟的木棒被画成弧形,似乎是由于撞击用力过猛而使其弯曲;乐师背向编钟侧身挥棒的动作,准确在表现了乐师回击钟的动态形象;被撞击的小钟位于悬带的偏右部位,横梁与悬带间构成不等边三角形,也表现出了钟被撞击后前后摆动的状态。《撞钟图》略带夸张变形的意味,起到了装饰美化漆盒的艺术效果。
 
击鼓图
 
 
  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鸳鸯盒腹部两侧,分绘两幅表现乐舞活动的漆画。《击鼓图》是其中一幅。画呈长方形,以黑色为底,以红色绘两人化装后击鼓起舞的场面。 
  漆画中间绘有建鼓一尊,建鼓通过插在一怪兽底座上,立杆顶端饰有羽状装饰。鼓右为乐师,头戴高冠,手舞鼓槐,左右轮番击鼓。鼓左为舞师,身佩长剑,头戴平顶高冠,饰有飘带,屈脚转体,举臂扬袖作歌舞状,姿态轻盈炯娜。乐师侧目注视舞师,相互呼应与配合,把人们带入一个“展诗兮会舞,应律兮合节”的境界。画面用笔简练,写意性强,富有装饰性。在形象描绘方面,大胆舍弃了细部刻划和周边环境的表现,而着力于人物动态特征的描绘,艺术语言简练生动。
 
玉剑具
 
      湖北随州擂鼓墩出土。战国早期。玉料呈黄白色。出自墓主人的腰腹间。由首、茎、格、彘、鞘、秘等构件组合成一套完整玉剑具。上述玉构件皆钻有孔眼,以金属丝缕贯连,剑首呈扁平体,镂雕作小型玉佩状,两端琢成向下回卷的龙首,圆目,张口,龙的躯体作弧形卷曲。两前足直伸,化作对称的龙头,两后足雕琢成一双相对的凤首,圆睛,垂啄,其高冠呈弧形连接,表面刻菱形细线方格纹和细密阴线纹。上述双龙躯体的下边,雕琢相背双凤,凤首向外,与龙身连体,其间琢镂长方形的孔眼与剑茎顶端的方孔对应,并以金属物相贯连。这件剑首两面阴刻出龙的细部,并以阴刻单线或双线勾云纹、菱形格等作为装饰,同时配以镂空,造型极其生动。彘位于格的一面,作勾形,与格同属一节,并采用同一块玉琢雕而成。一面以十字形线条将其表面界作四区,以阴线勾云纹装饰其间。剑格的上部镂二孔,与剑基下端的两孔对应,并以金属丝相贯连;剑彘下方有两孔,与剑鞘上端的两孔对应,亦以金属丝相贯连。剑鞘和剑秘皆素面,其连接方法同上。
 
垂鳞纹方彝
 
 
  【垂鳞纹方彝】
 
      分类:青铜器 年代:周 -
 
      垂鳞纹方彝,春秋早期,盛酒器,1970年湖北随州熊家老湾出土,通高32厘米,口长28.4厘米,湖北省博物馆藏。
 
战国谷纹卷龙佩

  龙形玉佩,春秋以前较常见。龙体大多较宽,卷曲程度较小,因而龙的形态就显得憨厚古朴;春秋以后的龙形玉佩,其制作技艺和形态都与春秋前有较大的不同,这件战国早期墓葬出土的(湖北随州曾乙侯墓)透雕双龙玉佩,龙体明显较窄,卷曲程度增大,龙的形态有强烈的动感,整体看来生动、活泼,格调显得清秀、新鲜。两龙首相背,尾相连,身躯皆作横向的“S”形,龙首朝上,张口、睁目、独角曲身,回卷尾。龙口内雕琢细密的阴线纹,龙体表面雕琢阴线勾云纹,用以表示龙的鳞甲,二龙躯体相接处上方,刻同心圆三周。这种新鲜奇特的造型明显有别于春秋前龙的形象。该件玉佩的质料呈青黄色,细腻温润,半透明质态更晶莹,与酱黄色瑕疵(或是浸色)形成对比之美,琢工精细,是不可多得的古代玉雕作品。
 
 
   
  磬是古代石制的一种打击乐器。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悬石,右半像手执槌敲击。磬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其形在后来有多种变化,质地也从原始的石制进一步有了玉制、铜制的磬。
 
  击奏体鸣乐器。中国古代的石质打击乐器,为“八音”中的“石”音。磬,最早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后来用于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唐宋以后新乐兴起,磬仅用于祭祀仪式的雅乐乐队。
 
  磬的历史悠久,据先秦文献《尚书·益稷》记载:“戛击鸣球”,“击石拊石”。这“鸣球”与“拊石”,即是磬在远古时期的称呼。磬的名称,见于《世本·作篇》,传说为尧、舜时人无句所作。或传:“磬,叔所造。”可见,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尧或舜做部落联盟酋长时,磬已在使用。《吕氏春秋·古乐篇》载:尧命夔击磬“以象上帝”、“以致舞百兽”,描绘出一幅古老的原始社会的乐舞生活场景。20世纪70年代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了一件大石磬,长60厘米,上部有
 
  一穿孔,击之声音悦耳。经测定,此磬距今约4000年,属于夏代的遗存,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磬的实物。
 
  商代时磬已广泛流传,制作精美,为王室宫廷乐队所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磬作“□”形,左半部像以绳悬石,右半部像一人以手执槌作击状。1950年春,在河南安阳市武官村大墓出土一件虎纹大石磬,用一块白而青的大石琢成,长84厘米,高42厘米,厚2.5厘米。正面以刚劲而柔和的阳纹线条,雕刻出一只虎形纹饰,瞠目踞伏,作张口欲吞状,形象刚猛壮美。其音色悠扬清越,近于铜声,发略高于升C1音。单个的大石磬,称特磬;多枚音高不同的磬,称编磬。1935年安阳市侯家庄西北岗商代大墓出土的3枚刻有铭文的石编磬,经测定,其发音分别为:永启↑降b2,永余c3,夭余↑降e3,可演奏简单的曲调。《诗经·商颂》中,有“□鼓渊渊,□□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的记载,商石磬大多呈上弧下直的不等边三角形。
 
  西周至战国时期,磬的形状上为倨句形,下为微弧形;汉代以后上下均为倨句形。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战国初年的一套石编磬,共32枚(大部已压碎、粉化,完好的共9枚),原分上下两层,依次悬挂于精美的兽座龙首铜架上。这4组32枚石磬上,都刻有关于乐律的铭文及磬的音名,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及编磬的珍贵资料。
 
  磬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它造型古朴,制作精美。謦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磬曾被称为"石"和"鸣球"。当时人们以渔猎为生,劳动之后敲击着石头,装扮成各种野兽的形象跳舞娱乐。这种敲击的石头就被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打击乐器謦。
 
  謦最早主要用在先民的乐舞活动中,后来 它和编钟一样,用于历代上层统治者配合征战和祭祀等各种活动的雅乐中。
 
  按照使用场所和演奏方式,謦可以分为特磬和编磬两种:特磬是皇帝祭祀天地和祖先时演奏的乐器;编磬是若干个磬编成一组,挂在木架上演奏,主要用于宫廷音乐。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楚地的编謦制造工艺达到了较高水平。
 
  1978年8月,中国考古学家在湖北省随县擂鼓墩发掘了一座距今2400多年的古墓──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具有古代楚文化特色的编钟、编磬、琴、瑟、箫、鼓等一百二十多件古代乐器和大批文物。同时出土的曾侯乙编磬总共32枚,分上下两层依次悬挂在青铜磬架上。全套编磬用石灰石、青石和玉石制成,音色清脆明亮。遗憾的是,出土时大多数断裂破碎,已经无法敲击发音了。1980年湖北省博物馆和武汉物理研究所合作,制成了曾侯乙编磬的复制品。它的发音和原编磬的标音基本相符,音色优美动听。
 
  1983年,湖北省歌舞团按十二平均律排列制成了32枚一套的石编磬。1984年9月,苏州的民族乐器厂和玉石雕刻厂又用碧玉精制了一套18枚编磬。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