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随州特产
广水奎面
  • 发布时间:2012-07-09 15:29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admin
  • 审核:admin
打印

 

  产品特色
  广水奎面又名应山奎面,传说中曾被誉为“银丝贡面”,以“色泽白、根条细、不连条、不浑汤”等优点,深受消费者青睐。
  制作工序
  奎面技师:“奎面制作工艺非常严格,拌面要水酌匀净,拌必均匀,和面要熟成,搓必匀,拉必沉,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上好空心奎面。”“应山魁面”做工考究。全套生产工艺过程分七道手工工序,尤以夜间制做为主。在用料上,面粉为筛选的子粒匀称、饱满的良种小麦,经花岗岩石磨磨出的二道粉。鸡蛋必须是本地土鸡所下的新鲜鸡蛋,去壳,分开蛋清、蛋黄。香油为筛选匀称、饱满良种芝麻,淘净晒干,文火炒成金黄色,由小钢磨榨出的小磨香油。在做魁面前,一要洗澡、漱口、更衣,保持清洁;二要吃饱喝足,保证体力。   吴氏“应山魁面”制作工艺严谨,其工艺程序大致为面粉30斤,水10余斤,盐4两,香油2两,20个鸡蛋蛋清。于晚八时和面直至拍打面团似有鼓声为止。盖上湿布醒1小时,九时30分,将醒好的面上木案,擀至三公分厚。再用刀将面割开,条状面如盘龙出现,接着扯条搓圆,放于盆中,状如草帽,再扯条搓圆置于另一盆中,接着再扯条搓圆回到和面盆。面放在木案上割开后,两人操作,主搓互盘如游龙翻腾于案板左右间,由粗变细随心所欲,约11时左右盘卧回盆,盖上湿布再醒面。和面时,不时变换手法,力度均匀有力,醒面时,用温棉纱将面盆盖实,保湿保温,防风防尘。于次日4时左右开始在羊角上上筷子上箱,也就是将土筷子厚的条状面移进面箱,而后分签,再将分签后的条状面移进面箱。这道工序在八时左右完毕,醒至上午十时开始出面,风干后包装出售。
  相关典故
  广水市原名应山县,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聪明勤劳的应山人创造了系列美食,应山魁面就是其中之一。据传,明末清初应山人吴太盛在四川夔州学会做挂面手艺,携妻魁氏回到应山,在草街以“吴太盛”为字号开面铺谋生,因制面工艺为吴太盛妻家所传,故取名“魁面”。后经吴氏几代不懈努力经营和工艺创新,到清末时已初具规模并小有名气。1905年京汉铁路建成通车后,朝廷重巨李鸿章巡视湖广路过应山,应山知县购“魁面”十余担奉献。李鸿章带回北京,作为地方特产敬献慈禧太后,慈禧食后赞口不绝。从此“魁面”贵为皇室食品,名声大躁。因而民间就有了“银丝贡面”之称。“应山魁面”因而鼎盛一时。

   “应山魁面”制作工艺,从吴太盛老人开始,已经人老六代心手相传,经过300多年的漫长历史岁月,在不断地工艺革新和原材料更新调配中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跟各代做面师傅必尊师训“心诚、意正、物实、身洁”的教诲是不可分的。   “应山魁面”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从明末清初应山商人吴太盛所经营的“魁面”到清末吴氏后人吴章焕继承“吴太盛”字号,经营魁面,并作为贡品呈运慈禧品尝而受到赞美,成为皇室食品,定为“银丝贡面”。再到1915年在南京国际展销会上荣获第二名,成为面食之王。说明面食精品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厚的工艺美术价值。昔日老人过生,妇女“坐月子”,生病病人都爱吃“应山魁面,现已成为送礼佳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