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洛阳,天下闻名久矣。然我今之记述不在河南洛阳,而是湖北随州洛阳。
阳春四月,草长莺飞,荆楚大地焕发勃勃生机。我随湖北省“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文学小分队抵达随州洛阳时,心里存疑:此小洛阳与河南大洛阳是否存有渊源关系呢?尽管三天的创作辅导和采风时间很短,我还是瞅空询问了当地干部和作家同仁,可他们大多语焉不详。
百度一下,我竟吃了一惊。殊不知大名鼎鼎的河南洛阳市之外,全国以洛阳命名的还有1个县区8个乡镇,随州洛阳镇只是其中之一。
史载从夏朝开始,河南洛阳就成了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夏朝以降4000多年来,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因此,洛阳是中国建都时间最早、历经朝代最多、存续时间最长的城市,被誉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神都”。而在漫长的2000多年历史中,北人南迁一直就没停止过,只是迁徙人数众寡不一。造成人口流动的一大主因就是战乱,其中三次规模最大的人口南迁浪潮当数西晋“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时的永嘉南渡、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引发的大南迁以及北宋靖康之乱大迁徙。这三次南迁人口规模都在百万以上,地域广及鄂湘浙赣闽、两广甚至海南等地。出版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对北人南迁有过专章叙述:南迁人民到达长江流域的总数至少有70万,被称为侨人,他们原居地的地名也随之南迁。由豫入鄂落籍在随州南边的洛阳人,就把他们的乔迁地叫了故土的名字,以致形成了今天规模不小的随州市曾都区洛阳镇。
随南重镇洛阳的历史可谓悠久。本世纪初,随着洛阳境内金鸡岭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与史前更早的距今5000年的江汉平原屈家岭文化取得了相互印证。表明金鸡岭史前文化已达到了相当繁荣的阶段,在生产劳动、文化交流、原始祭祀等方面都创造了神奇而灿烂的农耕文明。
位于洛阳镇永兴村的中国千年银杏谷,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交汇地带,内有千年以上的古银杏308棵,百年以上17000多棵,定植银杏510万多棵,是中国乃至世界分布最密集、保留最完好的一处古银杏树群落,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千年银杏十里画廊,世界最纯净的地方”。很少作诗的我,触景生情,打油一首:“中国千年银杏谷,五彩洛阳民风纯。世外桃源今何在,人间仙境随州寻。”真的,只要你走进银杏谷,不管处在哪个方位,都会看到自己向往的世界。阳光下的山脉、树冠,翠流涌动,光与影结合的圆和线条,叙说着天与人的共识、默契和力量,山屏树伞庇护着农家小院,袅袅炊烟亲吻着蓝天白云,弯弯山道缠绵得山花含羞,和谐的气韵描绘着真正的秀丽与崇高。这一切,仿佛都在告诉你,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
素有随州“小武当”之称的洛阳乾元山太乙古观,相传为道教三十六洞福地之一,史记商周时期就建有太乙道观,后在解放前几度毁于战火,于今修葺一新,已建成九殿一顶一洞。现在,它与洛阳古镇、金鸡岭新石器时代遗址、桃源河山水风景区、九口堰红色旅游区以及中国千年银杏谷形成一线串珠之势,成为洛阳旅游景点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九口堰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位于湖北随州白兆山脉中段。这里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鄂豫边区的指挥中枢,在新四军五师抗战史上居于重要地位。1939年12月18日,李先念率领鄂豫挺进纵队进入洛阳九口堰地区,开辟了白兆山根据地。从1939年12月至1942年6月以及1945年4月至9月,新五师官兵在九口堰地区战斗生活长达3年之久。
前不久,曾都区作家协会桃园湖陈家寨创作基地挂牌成立,仅隔二十天,就迎来了我们这一行“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在明媚春光的映照下,我们抵达了桃园湖,穿过人行悬索吊桥时,仿佛突然发现,蓝天白云,湖水澄碧,群山环绕,气势不凡,岸上花草树木繁盛,亭桥轩榭纵横。我不禁记起了李白的诗句《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曾都区委书记何运平介绍:他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挖掘洛阳镇以九口堰新五师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绿水青山为核心的“绿色文化”,以蓝天白云,流水清澈为标准的“蓝色文化”、以乾元山太乙古观为重点的“黄色文化”和以中国千年银杏谷为名片的“金色文化”,是在全域打造五彩文化。将洛阳镇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的胜地。
在大洪山麓,神农故里,素有“汉襄咽喉”“鄂北明珠”之称的随州——这块生态旅游投资的热土上,洛阳镇已经率先成为了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而在我的心目中,业已进驻了一座历史悠久、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明星小镇:大美洛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
为了更好的浏览体验,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